“嗯?”廖沫兒此時是真有些驚訝了。
既然能認出來這青花瓷“刀柄”是宣德官窯,想必肯定是知道了,這當然不是刀柄,其實是一支青花瓷的筆桿!
而茶刀的刀體,其實是一支制式偏寬的白玉簪!
宣德青花瓷筆桿,收到的時候,就沒有筆毫了,而這支白玉簪,又有點兒像刀!
廖沫兒靈機一動,又弄了點兒老木料,請工匠拼湊出了這麼一把“茶刀”。
此舉自然是想試試唐易的眼力,結果唐易居然一眼就看穿了。不說別的,沒有仔細端詳,一口喊出是宣德官窯的精品,不是頂級的專家是做不到的。
不過,宣德青花筆桿,這東西市面上雖然難以見到,但宣德青花的特徵,鈷料蘇麻離青的髮色,總歸還是有要點可循的。
所以,最牛*的還不是看出宣德官窯的筆桿。最牛*的,是看了一眼“玉刀”,直接說出是宣德年間的玉件。
認出明代的玉簪不難,難的是精確斷代到宣德朝。
就算認出了是玉簪,但是這種形制,是男子玉簪的形制。男人嘛,對飾物的要求,總不如女人那麼講究,所以這個形制相對簡單,而且整個明代都有出現。
至於各個皇帝時期之間形制的差別,年份不同包漿的差別,那都是極其細微的。就算是玉器專家,不研究上一天半天的,想精確斷代,簡直是不可能的。
若不是收來的時候有其他的參考憑證,廖沫兒也不知道這是宣德年間的玉件。
但是,這個唐易,卻輕描淡寫地來了一句“宣德朝的玉件”,的確是神的有點兒誇張了!
暫時先理解這個,神就神吧,畢竟他本來就人送外號“唐眼”,這也證明了不是徒有虛名。
但是,接下來該估價了,但唐易的舉動卻很讓人摸不著頭腦。
一分錢也不會出?這是嘛意思?宣德官窯的青花筆桿和宣德時期的白玉簪都不收?
這也很誇張,就算是藏品無比豐厚的博物館,面對聲名赫赫的宣德青花,也萬萬沒有不收的道理!何況是一個開門做生意的古玩商!
“為什麼不收?”廖沫兒收起思緒,表面上波瀾不驚地問了一句。
“你是來賣東西的麼?”唐易微笑著對廖沫兒說道。
“怎麼不是?”廖沫兒頓了頓,“都是古玩圈的人,也用不著說我用手段。我拼湊出茶刀,無非是想多賣點兒,既然你看出來了,敞開了說,分兩件收就是了,何必還裝模作樣?”
“宣德青花的筆桿,小小一支,早在十幾年前,市價兒就到了兩百萬左右,現在的行情能翻幾個跟頭,你不會不知道吧?而這支白玉簪,白度不夠,做工一般,玉質裡還有棉和雜,能賣十萬就不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