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唐易看自己了,攤主立即咧嘴笑道:“這位小兄弟看來是看入迷了啊,不過你可真有眼力,這幅畫是有人要的,約好了今天過來,我這才放在外面,不然這麼好的畫兒,我可不捨得拿出來!”
這種話基本就不用信,都是見風使舵臨時編的。
“噢?既然是給別人留的,那我只能看不能買了?”唐易笑問。
“那當然也不是,只是個口頭約定,而且關鍵還得看價錢。不過,這落款可是趙孟頫,那可是大名家,書畫雙絕,這東西我也不能隨便就便宜出了。”攤主說得唾沫星子都出來了。
趙孟頫?
唐易差點兒沒憋出內傷來,這畫明明是唐代的絹本,唐人的筆法,怎麼會落款趙孟頫?這不是關公戰秦瓊麼?
趙孟頫的名頭當然很大,他是宋太祖趙匡胤的十一世孫,雖然當年作為一個漢人被忽必烈賜官所用,被有的人罵奴顏媚骨,但是從藝術成就上來看,他的確是一代宗師,他不僅在書法上造詣頗深,“歐柳顏趙”婦孺皆知,而且在繪畫上也是不折不扣的大家。
先畫後書此一紙,咫尺之間兼二美。趙孟頫的書畫雙絕,早在當年,就受到國際友人的喜愛,流出去不少。當然,這也和元朝遼闊無比的疆域有關係。
難道是有人要名頭不要年頭,生生在一幅唐畫上作假?
“我再看看!”唐易有些費解地笑了笑,接著就把整個卷軸完全開啟了。這個卷軸是個橫幅,展開面積並不算大,寬也就是半米,長大約有八十厘米。唐易展開之後,雙手舉在面前看也不吃力。
完全將畫開啟之後,唐易又仔細看了看後半張,這才明白了,但同時又忍不住想罵娘。
原來這幅畫是拼接起來的!
他先開啟的那一半,是唐代的絹本,唐人的手筆;而後來展開的另一半,則是根據前半張又畫了半張接上去的。客觀地說,畫得還不錯,畫工有幾分古意,整個畫面的意境還算貫通。但是,這絹的年頭就差遠了。整幅畫從拼接和做舊的手法來看,雖不是這兩年捯飭的,但也遠不過三十年去。
本來,原先的這一半絹本唐畫,無款無印。而接上去的這一半,右上角恰恰是落款落印的地方。
這幅畫是青綠山水,看來接畫的人也算是個懂行的,趙孟頫也畫過青綠山水,而且名氣特別大。於是,就找人模仿趙孟頫的書法題了一首詩,最後又落款“子昂”(趙孟頫字子昂),同時落了個“趙氏孟頫”的小篆方印。
顯然,這接畫做舊的人,把這半張殘畫當成了普通的唐人作品,甚至根本沒去細究什麼唐代元代,就這麼做上了。
只是,這半張殘畫真的很普通麼?
唐易最後又把注意力放在前邊半張畫上。秋高氣爽,崇山峻嶺,石徑盤曲,棧道在雲繞之間若隱若現,一隊騎旅正在棧道上行進。整幅畫金碧輝煌,高雅古樸。
這不是一幅普通的青綠山水!這是青綠山水中別具一格的金碧山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