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更,阿草繼續求月票。)
大秦成武七年九月。
朝廷下旨,宣大將軍張培賢回京,江善繼任河洛宣撫使,掌河洛兵權,大將魏懷德,任宣撫副使輔之。
段從文,調任河中宣撫副使,守上黨。
大秦成武七年十月,河中布政使段德上書請辭,欲告老還鄉。
這是題中應有之義。
父子二人,不可能同在一路,掌軍政大權,其中一人需要避嫌。
不用怎麼細想,很多人就已經明白,朝廷有意如此,段德也終於走到了宦途盡頭。
不過和其他正德年間的老臣不同,這位當可以算得上是善始善終。
經過二十多年的風風雨雨,正德年間的老臣們,已紛紛故去,而能像段德般從容退下來的,可沒幾個。。。。。。。。。。。。。
他也是成武年間,第一位自動請辭的地方大員,由此,也加快了成武興革的程序。
而且,像他這樣知曉進退的老臣,朝廷自然優容有加,回京之時,陛下親自撫慰,賞賜無數,連爵位也晉了一等。
著實也讓許多人感慨此人的睿智。
兒子眼瞅著便能晉大將軍位,自身也能安於晚年,這樣的人物,歷朝歷代都有,但絕對不會太多。
為臣之道,求的其實就是這樣一個全始全終,這不但是臣子之幸事,何嘗又不是君王之幸事?
有鑑於此。陸續便有兩位布政使以年邁為由,上了辭呈,朝廷順勢照準,這也為成武興革,掃清了地方上的一些障礙。
同時,從成武六年開始的動盪,漸漸趨於平息。
令人意外的則是,十一月間。靈州路宣撫使李池勳從黑水城回軍途中染病,回到靈州路病情轉重,隨即上書請辭靈州路宣撫使之職。
這位出身平涼鎮軍的老將,可以說,並沒有太亮眼的功績。
但其人半生行伍,參加過第一次第二次東征,參加過平蜀之戰。又曾率兵直入長安。立下過擁立之功,後又隨大將軍趙石攻伐西夏,一戰功成。
這人其實應該算得上是西夏的掘墓之人。
在靈州一戰過後,率兵追擊西夏殘部,殺傷無算,又合兵王覽部,拔黑水城,徹底消滅了西夏殘餘勢力。
出身當年西軍的這位老將。其實終於完成了那許多同袍不曾完成的使命,不但親手將大秦的戰旗插在了興慶城頭,而且,兩次差點捉到西夏末帝。
只可惜,這些來的太晚。。。。。。英雄已是遲暮之年,不過,只這兩年歲月,爆發出的光彩,卻足以為人所稱道。
到了大秦成武七年十月。朝廷旨意還沒下,西北已經報來喪訊。靈州路宣撫使李池勳病逝於任上。
這個訊息,終於給大秦成武七年添上了一抹悲色。
朝廷納晉國公趙石之言。以大將軍之禮,葬之,並晉一等侯,蔭其子孫數人。
涼州路宣撫使郭猛與李池勳相厚,代朝廷親往弔唁,西北各路人馬,紛紛派兵護送李池勳靈柩回鄉,極盡哀榮。
這其實也是成武年間,第一位病逝於任上的軍中上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