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晚,趙石見折匯於府中正廳,相陪的只有大將軍種遂,再沒有其他人等了
而這三個人,便是如今伐夏大軍中地位最高的三個人,其他將領,諸如張承,張峰聚叔侄,王覽等,就都要差著一些了
這三位密議,旁人也無話說
不過只是折匯有些意外,沒有西北張家參與,豈不少了許多威勢?
他對於如今大將軍趙石的權勢,還是有著清醒的認知的,自長安之變後,大將軍趙石在朝野內外,都已沒有了太多的掣肘
而這些年來,大將軍趙石率兵南征北戰,經營出來的班底,就軍中而言,已是沒有什麼人能夠輕易動搖的了了
即便他身處西北,也逃不開這位大將軍的轄制,西北張家,和大將軍趙石聯絡有親,如今又欲結為兒女親家,從來都是趙柱國的心腹黨羽
若說先帝在時,還可與之爭上一爭,但先帝一去,到得如今,折家就算許多人都不服氣,也無法跟這位爭什麼領兵之權了
長安之變,這位顯露出來的實力,不但震驚朝野,也讓許多軍中將領震撼難言
如今趙柱國權位更加穩固,上有皇帝陛下信重,下有心腹奔走門下,也再沒有人敢於輕逆其鋒了
每一回想諸般往事,折匯心裡未嘗沒有後悔
種家沒落多年,借於此人相交,重又有了興旺之勢,但說起來當年趙柱國可是大將軍折木清的門生臨終之時也還叫到床榻之前,交代了一些什麼
若是……沒有意氣用事的話,如今折家是不是另有一番局面呢?
不過每一次想到這個,折匯便會滿心憤恨,一個寒門賤子,也配傳下折家的衣缽?
若沒有此人作祟,那許多戰陣功勳,便是他折匯的此人不過是仗著皇帝陛下寵幸,奪了他折家的功勞罷了
長安之變前,他身在軍中多年,比之朝中的王家,他更能清晰的感覺到趙石在軍中的威望到底如何
所以,無論王家如何勸說,他也沒有一頭扎進那個泥潭裡面
趙柱國回京,問罪,聽到這樣的訊息,他心中也多有竊喜沒了趙柱國,河中的杜山虎等人也就沒了靠山稍微示好,以折家在軍中的威望,這些趙柱國的心腹將領,群龍無首之下,也不得俯首聽令於他
到了那個時候,令其率兵進上黨,為大軍策應,他則率河洛之兵攻虎牢,直取後周京師開封,豈不是滅國之功就在眼前了……
張培賢垂垂老矣,種家的那些傢伙,不過是沾了趙柱國的光,他們自己能有多大本事?
那個時候,他真的可謂是志得意滿,只等著京中之事塵埃落定,他便上書皇帝陛下,揮兵東進
但風雲突變,趙柱國之黨羽悍然揮兵入京,不但逼死了皇帝陛下,而且,搬倒了王家
這個時候,他震驚之餘,哪裡還有半點之前的歡喜?心裡面還頗多慶幸,沒有跟著王家一頭栽下去……
但他沒慶幸多久,便聽聞了次子的事情,這個蠢兒子,在軍中的時候,還算規矩,自從回去了京師,便跟王家那個浪蕩子廝混在了一起,醇酒美人,弄的十分之不堪,辦起事來,也是首尾不清不楚
竟然還跟著王家那個混蛋,欲謀趙柱國之妻妾,也不想想,那是韃靼人的公主,落在朝野多少人眼中的異域美人,即便是景興皇帝陛下,對這個草原公主也頗多關注,而且,人家還跟靖佳長公主相交甚密
別說事情未成,就說事情成了,將那個一個女人弄回家中,又會有多少麻煩接踵而至?豈非也是明著告訴旁人,折家本就參與了此事,折家在軍中的威望又會受到怎樣的打擊?
色令智昏,除了這個,他根本想不出旁的說法……
王家倒了,王佩被處斬,許多人受到了牽連,折家無可避免的也受了波及
而他這個兒子,最終也沒跑了,即便他上書求情,言及家教不嚴,自請罪責,也沒免了這個兒子受戮於刀下
因事情涉及大將軍趙石,又太過齷齪,訊息沒有傳開,不然的話,折家的臉面真的就都丟光了
不過該知道的人,卻也都知道,只是不會明面提起罷了,給折家留下了些臉面
而這一回,回京述職的就輪到了他折匯身上,可謂是風水輪流轉……
因在長安之變前,在趙柱國回京之後的許多事裡,都有著折家的影子,他幾乎是被髮配來到了西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