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票,月票,今天稿酬清單下來了,還算令人滿意,阿草才發現,將血已經是白金作品了,不過估計是在白金作品裡墊底的貨,不過還是高興,多謝大家的支援。)
聽了李匪的一些解釋,趙石才算明白,這裡的人們,雖然和草原差不多,都是原始的部族制度。
而在作戰上面,除了徵召模式和草原諸部差不多以外,他們的作戰方式,則和漢人十分相像。
是的,在這裡作戰,並不以騎兵為主體,而是一隊隊的步兵來作為決定作戰勝負的關鍵。。。。。。。。
至於為什麼會是如此,趙石也沒去細想。
他只想到,如果是這樣的話,長途奔襲在吐蕃來說,好像也就沒有多少施展的空間了,一條條從雪山上下來的湍急河流,一座座雄偉的高山峻嶺,以步兵作為主體的吐蕃大軍,根本無法完成遠距離的突襲。
趙石稍微有些奇怪的是,當年吐蕃王庭是如何征服北方的那些遊牧部族的,而他們在之後又是如何來保證自己對如此廣闊荒涼的疆域的統治的。
在趙石看來,這簡直就是個奇蹟。。。。。。。
吐蕃並不缺少戰馬,但他們的騎兵數量卻並不多,這一點也非常奇怪。
如果趙石能夠深入的瞭解下去,其實也就沒什麼好奇怪的了。
整個吐蕃,高地人擅長編制,冶鐵,耕種。低地人則擅長豢養牛馬。放牧。儼然就是漢人和北方胡人間的區別。
這也造成了,南邊的文明要比北方發達的多,他們佔據了吐蕃最肥沃的土地,在一定的時期,他們是非常強大的,但它並不能逃脫文明消長的過程。
當吐蕃王庭越來越腐朽,南方各部開始相互交戰,吐蕃也就此分崩離析了。腐朽的部落貴族,相互仇視的各個部落,奴隸和奴隸主之間的相互對抗。。。。。。。
等等等等,讓吐蕃很難再有統合的契機,尤其是,他們的文明並非是在一直前進,而是在倒退。。。。。。。。
封閉的環境,讓他們無法跟外間有什麼充分的交流,他們最強大的時候,其實也正是跟漢家文明交通最廣泛的時節。
當文明停滯不前。甚至產生倒退,南邊天竺的佛徒趁機進入吐蕃地界。傳播佛教,其實這才是給吐蕃人最致命的一擊。
佛徒的種種教義,對一個民族來說,其實更像是病毒,他們浸染人的身體,毀壞人的機能,弱化人們的精神。。。。。。。。。
佛教徒是世界上最馴服的一個群體,這毋庸置疑,而處於衰敗中的吐蕃,此時卻正需要這些佛教教義來鞏固貴族的統治,讓部屬和子民變得聽話馴服,於是,佛教開始在吐蕃高地上蓬勃發展了起來。
當然,佛教在很早以前,便流傳在吐蕃高原上,並傳到了漢人地界,但他們在吐蕃高原上真正發展起來,卻還是在吐蕃陷入衰落的時候的事情。
佛教缺乏攻擊性,但人性中的貪婪在南邊那些佛徒身上卻越來越明顯,於是,他們想要將教義傳播的更遠,得到更多的徒眾。。。。。。。。。。。。
於是,他們鼓動高地貴族對低地進行征伐,但顯然,這次披著宗教的外衣,卻源於人性的貪婪的戰爭,最終以高地的失敗而告終了。
而且,他們還引來了一個漢人帝國的目光,併為這場輕率的戰爭付出越來越多的代價。
話題說的有點遠了,南邊以農耕為主的高地文明,作戰方式和漢人很相像,這代表了他們的文明等級,卻也在很多時候,失之於軟弱。
就算如此,在很漫長的一段時間內,他們依舊保持著對北方低地部族的優勢,他們有更鋒利的刀槍弓箭,有更堅固的甲冑,也豢養了更多的奴隸,還有著比低地部族更先進的指揮體系。
而低地日趨散落的部族,也無法跟他們形成有效的對抗,尤其是,低地部族們生活的環境更加艱苦,他們甚至寧願拿馬匹來換取漢人的糧食和美酒,也不願騎著戰馬去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