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天一百多張月票,謝謝大家,還請大家再接再厲,還有六天呢,不要讓阿草掉下前十。23x)
國武監的變化其實才剛剛開始。
過了午時,國武監大門便緊緊關閉了,其實,到了這一天的傍晚,還有一些生員陸續來到,他們瞅著國武監緊閉的大門,都是不明所以。
守衛在國武監外的羽林軍士記下他們的名姓,並告訴他們,今日開監,他們遲到了,等明日監門敞開之時,讓他們自行到國武監判那裡領罰。
有人想強行上前叩門,這些軍兵冷笑著告誡他們,“如果不想退監的話,最好等明天入監再到監判面前說話。。。。。。”
這些年下來,其實齊子平在國武監的名聲真的不錯,許多人覺得,國武監這裡學風開放,十分自由,國武監的監規,也不用太過遵守,因為齊大人從來不會拿這個來說事,許多年輕人十分喜歡這樣寬鬆的氛圍。
實際上,換句話說,國武監之中的規矩,越來越是鬆弛,很多人信馬由韁,將這裡當做了逍遙之地。
能夠自由自在的在這承恩湖畔生活幾年,之後又有功名等著,誰不願來才就怪了。
但今天,一切都變了,國武監內外,充滿了緊張的氣氛。
事實上,到了第二天,甚至過了一個多月,還有國武監生員陸續趕來。
但國武監山長大人給出的時間表,只有五天,開監之後五日之內趕到國武監者。將當著國武監上下的面受罰。之後趕到之人。一概不納,按自動退監論處,在國武監以及吏部存檔之中消其名姓。
而五天的時間都是給地方上的生員的,至於長安以及長安縣左近之生員,當日未曾趕到,則一律除名。
這個下馬威是國武監山長大人親自給的,沒什麼人敢有任何異議。
只這一下,便有二百四十六人離開了國武監。成為第一批被國武監退監的生員。
這種不告而誅的行為,留下的名聲並不好聽,這二百四十多名生員中,有些人家世可著實不錯,長安豪門,地方大族,皆有其人。
許多年輕人回去哭訴,請求長輩緩頰,甚或是到國武監討個公道。
但隨後,晉國公的文書也跟著他們便到了。其中列清其過,以及國武監除名的緣由。
這裡面。可不只一個開監之期遲到的過錯,其中在國武監,什麼時候,犯了何許監規,都列的清清楚楚,即便各處多言晉國公未免苛刻,心存不滿者大有人在,但還敢到國武監尋晉國公說話的人,卻一個都不見了。
到是有人告到御史那裡,有御史想要上書參劾晉國公趙石,到了張世傑這裡,也都卡住了,張世傑之問了一句,晉國公趙石為何人?可是國武監山長?
御史們頓時沒了聲息,不服者到是想說,晉國公如此作為,大大不妥,枉為人師云云。。。。。。。
但國武監這裡的情形太過特殊了,這裡出來的人物,大多會投身軍旅,只這一條,就不能和國子監以及其他書院,甚或是府學,縣學相比。
那些老生常談的師生之道,也無法全然扣在國武監的頭上,這裡面受教的年輕人,說到底,將來都是些軍人,他們不是讀書人來的。
不說這次開監引起的動靜有多大,或者有多廣。
到了這一日晚間,國武監後面的那座小樓之前,十幾個年輕人在猶帶寒意的春風中瑟瑟發抖。
已經在這裡站了多半天的他們,可以說,又飢又餓,一個個臉色都蒼白了下來。
但這裡的情形,讓他們不敢稍動,只能撐著身子,筆直的站立在那裡。
這多半天的工夫,國武監的各位教授,教習們陸續去到小樓之中,又陸續離開。
進去的人全都面色凝重,出來的人有的臉色蒼白如雪,有的滿頭是汗,有的顫顫巍巍幾欲倒地,有的則截然相反,滿面的喜色。
林林總總,不一而足。
但站在小樓前面的年輕人,卻都發現了一個共同的地方。
那就是以前越受齊大人讚許的教授,出來的時候,越是狼狽,以前那些表現粗魯乖張,張口閉口粗言俗語,或者只有一身匠藝,別的什麼都不懂的教授,出來的時候越是高興。。。。。。。。。
年輕人們立馬琢磨過味兒來了,齊祭酒的一番心血,怕是要付之東流矣。
大將軍以軍功起家,創立國武監時,便將這裡當做了一片軍營,他教匯出來的學生,也都從軍報國,沒有說誰去弄個狀元什麼的。
如今國武監越來越像書院靠攏,當大將軍重新掌握國武監的時候,必定會極力的將齊祭酒留下的痕跡清除出去,這些齊祭酒極力延請而來的教授應該就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