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話,說不定以後還要回來,所以董晨就打算給這座島起個名字,想想了,最後把這裡標記為了“故鄉島”。
太陽系不知道在哪,那這座島就是離故鄉最近的地方了。
而這顆星球,董晨打算先叫“彼岸星”。
這個星系暫時不命名,而恆星依舊叫太陽,衛星依舊叫月亮,畢竟已經很習慣了。
頂過就是用“這個星系”的太陽、月亮和“太陽系”的太陽、月亮進行區分。
至於具體的名字,在見到了這顆星球上的本土文明之後自然就清楚了。
傍晚的時候,董晨利用漲潮的機會,使用一根木棍把逃生艙給撬了出來,然後費勁的推進了小樹林中。
在樹林中,董晨之前探索的時候發現了一個山洞,而且旁邊還長著非常茂盛的植物,把洞口牢牢的遮住了,如果不是天書使用智慧手環的掃描能力,董晨還真不知道里邊有個洞。
這個洞不是很大,但是放下逃生艙綽綽有餘了。
而且經過這兩天的勘查,董晨發現這個島嶼除了自己這次來過的痕跡之外,那就真的沒什麼文明活動痕跡了,應該安全的很。
兩天時間了,沒有發現天上飛過去什麼飛機,倒是類翼龍和大型鳥類見過幾次,也沒有見過船隻什麼的,如果不是飛行航線和船隻航道不經過這裡,那麼很有可能就是這個世界的文明發展水平不是那麼高了。
要不然,距離大陸一百公里的距離,應該也不算遠,怎麼就一點有“人”登島活動的痕跡都沒有,到了文明發展比較高的階段,哪怕是地球那個階段,離大陸這麼近的島,早就被旅遊者光顧了。
不過哪怕被發現了,以這個星球的文明程度,只要沒有超過地球幾百年的技術,那也打不開,頂多就是運走放起來。
然後趁著天還沒黑,董晨找到了一顆香蕉樹……
不,芭蕉樹……
也不對,應該是球蕉樹。
因為這東西看著像地球的香蕉樹,也長著很大的葉子,也是大型草本植物,但是這東西的果實卻不像香蕉那樣是長條型的,甚至都不是芭蕉那相對短胖型的,而是一個個拳頭大的球體。
和香蕉一樣能剝皮,果肉也是白色的,得出的掃描結果也是和香蕉很像,只是還沒有成熟,所以董晨也沒試吃。
不過這東西還有一個大用處,那就是它的草本樹幹中沒別的,全都是長長的纖維,用來搓繩子簡直不要太好。
找了一個不是很粗的球蕉樹,用相同的方法砍了一根,然後就丟進了旁邊的礁石小譚裡泡了起來。
纖維太乾了不好剝,泡溼了就好剝了。
然後那些大片的球蕉樹葉也沒丟掉,再在其他的球蕉樹上摘了一些大片蕉葉,又拽了一些韌性很好的細藤蔓,這就是董晨打算用來做簡易風帆的材料。
夜色已經降臨,董晨再次把太陽能照明燈開啟,就著水把剩下的那半截能量棒吃完之後,就開始了自己的風帆製作工作。
用一個手臂粗的樹幹做桅杆,然後又用了幾根比較細的木棍做了一個框架,再用細藤蔓綁好就行。
挑幾張大的球蕉樹葉相互重疊一些豎著放到了框架上,基本上就把整個框架遮住了,然後用細藤蔓把它們兩邊的葉柄綁到框架上就可以了。
然後再橫著放幾張,也用細藤蔓把它們固定好。
這樣,一個能兜住風的簡易風帆就基本成型了,不過為了增加它的結構強度,董晨還用藤蔓在蕉葉重疊的地方一一穿過,像織一張大孔的網一樣來了一遍。
完成之後,董晨把它扛起來扛到肩上,然後試著前後揮了揮,感覺確實能兜住風,並且葉柄和藤蔓給了蕉葉很好的支撐,結構強度也算不錯。
不過揮了幾下,董晨總感覺像是孫悟空在揮動芭蕉扇,還是變大了不會縮回去那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