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份平分,很容易讓主要掌權人失去控制權,對於投資來說,主要投的是人,畢竟每個行業,都會有很多公司,不可能只有一家公司在做。.
如果一個行業真的只有一家公司,這個行業肯定很冷門,而且這一家公司做得不錯。
一家公司做好了,不是因為他行業選得好,而是掌權人管理得好,在眾多同行之間特別出彩。
如果兩個股東,一個佔股51%,一個佔股49%,肯定是前者掌權,如果有第三個人加入呢?哪怕這個人進入只佔據了3%的股份,原本的兩個股東的股份都會縮減到50%以下,最終公司掌控權就要投票了,要是第二、第三股東合夥,原本佔股51%的最大股東將會被架空。
同理,如果三個人合夥,甚至更多人合夥,只要股份平分,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主要掌權者都很容易被人架空。
這也是為什麼有很多一開始非常出色,但股權架構非常平均(不合理)的公司融資後,主要創始人被資本趕走的原因之一。 無錯更新@
在創業的時候,把股份全部分配完了,等到新投資人要進入,每個股東都覺得公司發展前景好,不願意稀釋自己股份,最終很容易導致融資失敗,錯失發展的良機。
真正合理的股權架構是一個人或一個團隊主導,在創立之初,就為後續融資留出空間。
其他生意寧晉川沒有這麼設計,那是寧晉川有其他打算。
後來幾乎所有國營廠、集體企業轉私企的時候,都進行過股份改制,就是股份分配出了問題,他們在調整股份。
聯想等知名企業股份都是整改過的。
楊志兵的問題看似非常有道理,實則並不然。
寧晉川反問道:“你為什麼要拉徐斌入夥?”
楊志兵立刻反應過來,拉徐斌入夥主要還是看上了他的關係:“我們有徐斌一個應該夠了吧!”
“要是有一天,你的生意做到外地去呢?”寧晉川說道:“這些東西都要考慮的。”
“拿80%出來分,剩餘百分之二十暫時留著不分。”
“如果要分紅的話,那百分之二十也分,留給公司發展。”
“如果我們真做得很好,以後也不引入新的投資,其實問題也不大,反正這20%股份是空著的,其他人做不了主。”
“但有一點,比如我們現在投資一萬,可以佔股26%左右,以後投資一萬,可能就只能佔到5%甚至1%了,畢竟我們這生意都已經開始賺錢,憑什麼讓其他人進來就直接分錢,對不對?”
楊志兵聽了個七八分懂,依然有些迷糊:“川哥,我這還是有一些迷糊。”
楊志兵迷糊很大願意還是認知限制了他。
後來就算普通人都知道種子輪、天使輪、a輪、輪輪各種融資,大家都知道公司發展後續很有可能會融資,寧晉川預留出20%的股份,就是為後續各種融資準備的。
如果一開始就沒有留出這20%的融資,經過融資、稀釋,原本大股東的股份早就被稀釋掉很多了。
楊志兵沒有聽說過這些,雖然大概理解寧晉川的意思,卻理解不了為什麼要讓新的投資者進入,就為了後續多找幾個靠山?
寧晉川知道,這不是人聰不聰明的問題,而是認知的問題。
繼續解釋下去也沒有什麼用,還是得楊志兵自己理解:“這個事你自己琢磨一下,我就是給你個建議,以後生意還是你做主,我就投點錢,給點建議。”
寧晉川可沒有那麼多時間來管這個生意。
更重要的是,寧晉川不擔心自己會虧,後續在申城進貨,肯定是由寧晉川一手操辦的。
寧晉川幫忙採購可不是白幫忙,自己得有利潤的。
以後就算批發生意不賺錢,自己大機率也能從進貨那邊賺回本錢。
。
只有天真的人才以為,自己的生意自己去幫忙進貨,憑什麼要利潤?
不止是合夥做生意,只要跟人合夥,就儘量不要讓自己吃虧,也不要讓別人吃虧,定下一個規矩,大家同意以後,按照規矩走。
單純依靠感情、人品去維持,根本不可靠,老讓一個人吃虧,即便他是大股東,即便他是個大方的人,日積月累下來,他心裡肯定也會不滿,等到一個契機,就會徹底爆發出來。
楊志兵心裡還是很看重寧晉川意見的:“川哥,那我仔細想一想,你說的肯定錯不了,以後徐斌也要入股,給他的股份肯定不能少,要是留20%不分,另外又要給杜威和你介紹的人一共25%,我們三個人只有55%的股份,平均算下來連20%都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