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殷明此來黃國,就是來成全甘樂的。
甘樂心中誓願已然明瞭,在黃國立佛教,然後讓甘樂來領導佛教。
雖然甘樂而今不一定能夠立地成佛,可是殷明相信甘樂的悟性,以及他心中與佛教道義極其相符的大道。
只要假以時日,甘樂必定成佛。
所以在來之前,殷明便已然著手準備著佛經。
他還特地進入虛無之境參悟記憶中的佛法。
當聽到甘樂為了黃國百姓,甘願放棄傳道,阻止爭端蔓延。
殷明便知道,時機到了。
《般若經》的內涵以空性為主,透過對空性的瞭解能斷除煩惱障而得小乘涅槃。
也能透過對空性的認知,再加上富德誓願的圓滿,徹底斷除所知障而獲得大乘涅槃。
《般若經》乃《大般若經》的心碎,全部般若的精義皆設於此經,所以故名《心經。》
此經言簡而義豐,詞寡而旨深,對於初入佛道中人,可謂有著引道之效。
這也正是殷明選擇此經的原因。
畢竟對於甘樂而言,他乃儒學出身,心中道義雖與佛教道義很是相符。
但他畢竟不曾真正知曉何謂佛教,對佛教真義也不曾瞭然於心。
要想真正踏入佛教,這部經書可謂是他的引領之人。
此刻甘樂望著虛空之中那璀璨奪目的經文,眼前頓時浮現一幅幅佛陀高居於上位傳道普渡的畫面。
那些經文便如同一縷縷微風,徑直灌入他的五臟六腑之中,令其心神大震。
只見得他痴痴的望著經文,一時間竟不知所措。
這時,殷明的聲音再度響起,“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
這是甘樂第三次聽到這一句經文。
第一次乃是由楊子銘告訴他的,當時的他對這句經文所有感悟。
第二次則是他自己在面對兩個小聖統領夾攻之時,以此經文幻化出文氣屏障,擋住了兩人的進攻。
而這第三次,當殷明再度開口道出這一句經文。
甘樂只覺腦海之中一片空明,緩緩閉上了眼睛,只覺外界一切事物都在此刻消失,他的心中只有這十六字經文在盤旋。
剛才他看到了佛陀傳道的畫面,可是他卻不知那是佛陀。
所以他只是感受到了一種傳道的氣機。
那種無上大道度化世人的氣機,此刻好似融入到了他的骨髓之中,在其血液中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