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此番講經,我便先講儒家之中、墨家之愛、法家之法。”
這是殷明瞭解了三家立場後,決定的內容,算是有所針對。
臺下眾人並不知殷明深意,只知講的越多,便越有可能露出不足之處。
殷明一揮手,袖中一卷原始真經飛出。
《書》經飛出,化作數十丈的巨大玉簡,橫空展開。
文氣瀰漫,柔和而龐大的威壓,深深的刻印在臺下每一個人心頭。
這是聖器之威!
要知道,便是一國大帥,都未必能持有一柄聖器。
臺下這許多人,終其一生,也未必能見到這般聖器了。
更何況,殷明身受諸多文人和百姓唸誦。
他控制《書》經,更見威能。
《書》經之中,一篇經文飄蕩而出。
是《中庸》。
殷明伸出兩指,輕輕一劃,便有一段經文,飄飛過來。
這很奇異,一百餘字橫空浮現,但無論從那個角度看,都是平面大字。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殷明道:“我聽聞,多有文人,也用心研讀經文,卻不得真義,修行無成。”
“現在,我且為你們講解此文,看可有所收穫。”
隨之,殷明正式開講。
“天道恆常,因不偏不倚,無慾無愛為綱。”
“人道淪亡,以愛恨情痴,行為偏頗為弊。”
“中者,乃是天道所行,人道所尚。”
“人之可教,以性本中和;政之以教,貴至於中和……”
當下,殷明講解經文。
臺下之人,皆若有所思。
有部分文人,取出經文,開始翻閱。
前一段時間,錢大老闆曾與殷明合作,印刷過一批經文,在各國發行。
雖然數量不多,但是也有不少文人得到。
只不過,這些文人拿到經文,卻也看得似懂非懂。
即便殷明在普及版中,使用了一些比較通俗的說法,但是具體釋義,卻不可能一一在書中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