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李富勝在內的幾隻能打的部隊,也都過了渭河進入了楚國其他區域開拓戰局。
所以,留在上谷郡監視鎮南關的燕軍雖然不少,但若是年堯領著數十萬“歸心似箭”的楚軍出城往家跑,那裡的燕軍能否成功阻截下來,還真不好說。
最好的結果,也就是讓年堯斷尾求生,付出一定代價讓一部斷後,主力跳出來。
最差的結果則就是年堯在上谷郡來一場對燕軍的反擊戰,燕軍吃一場敗仗。
不管怎樣,這之後,一旦年堯那一部騰出手來,接下來,燕軍和楚軍將在廣袤的楚國北方疆域進行著近乎是無休止的廝殺征戰。
燕軍沒打算佔據地盤,沒打算經營,所以只是作騎兵突進,楚人佔據主場之利,就是野戰能力上比不過燕軍,但完全可以用時間和空間去換取主動權。
總之,
再打下去,
除非鄭伯爺能夠有信心代替靖南王強行捏合各路燕軍,來幾次當初望江江畔擊潰野人王主力的大捷,將楚人主力打崩個幾次,徹底蕩平整個楚國北部所有可以威脅到己方的楚軍力量,否則,這場仗就註定得是糊塗仗。
況且,楚人不傻,那麼多例子在前,怎麼可能會傻乎乎地集結主力出來和你燕人拼幾波決戰?
也因此,鎮南關平穩交接,是建立在時下局勢之下的一種妥協,不存在誰單純付出不付出的問題。
這和當年玉盤城下屈天南投降是兩碼事。
燕人想撤,楚人想早點了結這場戰局,大家的需求,是一致的。
但,
談判嘛,
作為名義上也是實際上的戰勝方,
鄭伯爺並不會這般的知足,有便宜不佔王八蛋。
“本伯以為,還是太簡略了些。”
“駙馬爺放心,派使節去燕京向燕皇陛下遞交求和國書,同時,納歲幣,稱子侄,這些事情,我家攝政王都應允了。”
意思就是,官面上的文章,我們會做好的,無非就是個面子的問題。
鄭凡搖搖頭,道:
“還是不夠,楚人違背道義在先,派刺客刺殺我大燕陛下,人神共怒,怎能就此輕飄飄地了結?”
“駙馬爺,那件刺殺到底是怎麼回事兒,您心裡沒有數麼?”
“你的意思是說本伯不講道理?”
“不敢,不敢。”
“本伯就是在不講道理,怎麼了?”
“這………”
“古往今來,兩國邦交,說白了,無非是誰拳頭大誰的道理就越大。”
“臣不知道駙馬爺可知道,晉地水災愈演愈烈,燕地旱災,也已成害。”
“本伯知道。”
“大燕,應該要收兵了。”
“呵呵,不急,不急,收兵是要收的,但得好處拿夠,這次伐楚,我大燕勒緊褲腰帶打了,多少,得見點回頭錢不是?
莫再與本伯說什麼國內天災了,實在不行,本伯就率大軍在你楚地過日子唄,反正國內可能也得缺糧了,不如請你楚人做個東道。”
丁亮知道平野伯說的是玩笑話,
但他更清楚,
如果不再拿出一份好處給燕國,不,確切地說,是給這位平野伯,對方是不會滿意的。
“駙馬爺,臣這裡有我家王上給您的一封信,但我家王上吩咐說,是請他的妹婿接這一封信而不是請大燕的平野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