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履冰宮那邊,弘文縣主也詢問建文公主為何哭泣,建文公主擦了一下眼淚,指著葉時熙的名字說:“這位是你哥哥的捉刀人吧。”
弘文縣主點點頭,她倒是沒有意外,自己哥哥一定會舉薦葉時熙。
“這葉時熙,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建文公主對於葉時熙很好奇,那些日子詩詞唱和,她想起就甜蜜蜜的,葉時熙的文采就如同她所幻想的才子那樣,七步成詩,八斗才高。
弘文縣主說自己也不知道,葉時熙在林府的時候,她基本在尺意樓,沒有和葉時熙見過面,不過葉時熙的才學,的確很高,可以稱作才子。
“這百年難得見一個才子,如今為了妹妹你,就有三個到了文英殿,妹妹,真是天地所眷,神佛所鍾。”
弘文縣主平靜地告訴建文公主,自己沒有想過這些事情,自己唯一想做的就是修好這兩朝國史,完成先父遺願。
建文公主不由取笑說:“看來非是林文正公重生,否則這再有才,也難得妹妹你垂青了。”
建文公主本是無心,而弘文縣主卻臉一紅,她的確想要找一個如同父親一般的那種文武全才。
弘文縣主岔開話題,談了林紹聞,她說林紹聞也不是不學無術,只是和一般世家子弟一樣,無心於學。
建文公主聽到林紹聞的名字,就覺得心裡厭煩,弘文縣主只好說一些關於林紹聞的趣事,希望建文公主能夠改觀。
建文公主實在不耐煩,只好詢問:“妹妹,你多談你這個大哥,卻很少談你二哥,這是為什麼?”
弘文縣主一笑,說自己這個二哥倒是沒有什麼好談的,他唯一喜歡的就是寫詩了,據說在海寧城已經成了眾詩人之首。
“這麼說來,你這個林二哥,還是一位大詩人了。”
“他是什麼大詩人,這能成為魁首,還不是因為他是信武伯而已,若是沒有這個爵位,只怕早就有人嘲笑他了。”
弘文縣主唸了一下林多聞的幾首詩,建文公主笑著說:“妹妹,你倒是才高眼高了,就令兄這詩,在一個縣城稱雄倒是綽綽有餘了。”
弘文縣主只是一笑,談起了林多聞,最後建文公主說:“我那弟弟將要去南都,到時候,或許可以讓令兄陪著他。”
“大殿下這麼早就去南都了?”
弘文縣主十分吃驚,按照虞朝的規矩,應該是成年之後才去,這大皇子,不過十歲,去南都也太早了。
建文公主告訴弘文縣主,只是去南都讀書,非是監國。
建文公主沒有說,聖人對於立賢不立長的古制有些不滿,聖人想要立嫡長子為太子,所以以讀書為名,先將大皇子送到南都,等到加冠的時候,直接在南都加冠,然後立為太子,代為監國就是了。
雖然這父子遠離,但聖人認為,這樣有利於大皇子成長。
這件事自然不能隨便說出來,否則群臣聽聞之後,必然會反對。
建文公主和弘文縣主也不談這件事了,而是繼續聊著林多聞的事情。
三月初十,正在林府等待葉時熙,被宣見了。
十一中午,葉時熙穿上了翰林院的官服,到了天河齋,進入天河齋之前,葉時熙見到了天河二字,覺得有些刺目。
三拜九叩之後,聖人讓葉時熙平身,然後告訴葉時熙,今日找葉時熙來,是想聽葉時熙談論詩詞的。
葉時熙心想這倒是一個機會,對著聖人說:“聖人,那麼小臣今日就解一下崔顥那一首詩,這一首詩為什麼能夠讓青蓮看了之後,為之擱筆。”
聖人笑著說:“朕心中也曾疑惑,這一首詩,如何會讓李翰林這樣的詩仙為之擱筆。”
“這一首詩乃是諷刺仙道難求的詩,青蓮乃是修道求仙之人,見這一首詩,自然心中慚愧,不敢在提筆。”
這一番言論乃是聖人為所未聞,於是聖人詢問說:“既然如此,那麼葉卿家,詳細說說,如何諷刺仙道的。”
“這首聯乃是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聖人點點頭,這一句人盡皆知,葉時熙繼續說:“這已乘,乃是過去之事,而詩人並沒有親眼所見,這自然是子虛烏有之事,所以下句用空餘,不言黃鶴,而言樓,足見詩人所不信。”
聖人笑著說:“這倒是解得有一些牽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