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沒有出林泉所料,七月初二,聖人再次召見林泉,不過這一次,出了聖人之外,還有賢妃和平妃,兩位元妃都坐在簾幕後面,林泉行禮之後,也就沒有理會。
“林泉,朕不明白,朱子稱讚周濂溪為道學宗主,但是很多道學家,卻很少提到周濂溪,這是為何?”
林泉告訴聖人,這是因為周濂溪沒有擔任過要職,做過大官。而且也沒有大規模著書教學,導致門庭清淡。加上不少人認為太極圖淵源道士陳摶。
因此周濂溪被道學家認為是隱士之學,自然不願意多談。
聖人詢問林泉,那麼周濂溪到底是怎麼樣的人,林泉說用七個字最為恰當。
一回萬古之光明。
林泉繼續說,是本朱子稱讚周濂溪是因為三個原因。
第一是自孟子之後,天人性命,修己治人的學說已經失了真傳,而周濂溪先連上的。
二是廉淮之間有師承關係。
三是廉淮讓儒學以心性之學代替訓詁章句之學和釋老之學。
“上接洙泗千歲之統,下啟河淮百世之學。”平妃突然開口說,林泉說是,就是如此。
“朕嘗看《太極圖說》茫然而無所得,願卿能言之。”
林泉這一次也只能用比較通俗的話說,太極圖說了兩件事,首先是肯定了天道的創造力,充塞宇宙,流衍變化,萬物因為造化而生。
二是人的秉性,是和天道合德無間,因此人在萬物之中最為尊貴。
林泉說,太極圖之前,曹宋以來,儒生多溺於章句訓詁之學,或是汨於五霸功利之習,或是淪於異端空虛之教。而太極圖之後,儒生開始注重人格修養,從外王之路,走向內聖之路。
聖人聽了之後,對著林泉說“朕聽聞,此圖非是聖門所有。”
林泉對於這個話題不願意多談,這時候賢妃開口說“臣妾有所耳聞,此圖乃是合道門《太極先天之圖》,佛門《阿梨耶識圖》和陳摶《無極圖》所演變而來。”
“娘娘博學,小臣自愧不如。”
這時候聖人繼續說“不管如何,朱子說過,周濂溪雖然有所傳授,但是創發之功居多,是否非聖門所有,無足言討。”
聖人這話明顯有些失望,林泉聽後,心想自己也想證明此圖和道門無關,但是這還真的不好說。
“太極圖以天道言人事,臣淺薄,不敢多言,濂溪先生以通書言人事,臣尚能言之。”
林泉懶得繼續談論太極圖說,直接轉移到通書上。
林泉說通書主要是立了一個誠字,在仁義禮智信外,又見了一個誠字。
周濂溪認為天地之本,是一個誠字,道家所言自然,實乃一個誠字。中庸所謂率性謂之道,也是一個誠。天地按照自性而行動,這個自性就是生生之德,生養天下萬物。而人的自性就是仁愛,用仁愛包含萬物。
率性而行的人生命健行不息和天地一起化育萬物,因此誠乃是聖人之本,人可以透過誠去了解天道,而不是靠著佛法或者道書。
林泉說完,見聖人沒有多大興趣,心想這些還是太過無趣,於是就巧妙轉移話題,說內聖這個誠字,不是僅僅靠學的,而是靠養。
周敦頤第一個提出了顏回之樂,對於當時士人以功名利祿為人生目標,表示了強烈的鄙視,周敦頤認為君子應該以道充為貴,身安為富,故常泰不足。
除此之外,還要銖視軒冕,塵視金玉。
“時文之外,另有學問。科名之外,另有人生朝廷之外,另有立腳地。”
林泉說完,聖人搖頭說“怪不得道學家不願意提起周濂溪,他們若是真的按照周濂溪說言要求自己,只會羞愧難當。”
林泉沒有說話,這時候聖人對著林泉說“濂溪先生之學,過於清高,雖然對世風有益,但是不利於朝廷。”
林泉說是,周敦頤到了虞朝,不但不會受到重用,反而稍有不慎,就會引來殺身之禍。
接下里,聖人詢問林泉“時間尚早,林愛卿,且談談明道先生。”
林泉說唯,然後關於程明道那些形而上的部分避而不談,只是說這一點繼承了周濂溪的顏回之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