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泉說了第三個擇官,林泉告訴聖人,自古以來,無論君主都要讓百官協助管理百姓,如何選拔優秀人才,那就是一個問題。
聖人詢問林泉宋文帝是怎麼做的,林泉告訴聖人,這宋文帝在自己臥榻前面的屏風上面將都督刺史的姓名刻在上面,坐臥時候看,若是有善事,就列在下面。
林泉說如今國朝,治亂也靠知縣知府這些人,若是這些人不得當,就算朝中人才濟濟,也會出現岔子。比如鬼府之亂,朝廷不是無人,奈何知縣和知府實在不堪重用,這才導致鬼府危害這麼久。
聖人詢問林泉那麼如何選人呢?林泉自然先是迎合虞朝最為得意,也是最為稱心的察舉制,宋文帝就是讓百官,廣開耳目,求訪賢哲。
當然林泉也說了,這人才不止在勳貴之間,也在山野之間,這任何朝代,任何出身都會有人才,就看君主是否願意求求訪了。
對於選拔人才,林泉說一件事就是不避親疏,唯才是舉。這八個字,林泉也是酌情說的,這虞朝察舉從來沒有避過親人,反而越親才越能服眾,所以他希望能夠讓其他人也有機會。
林泉說察舉應該得人才為重,不要因為親疏遠近,而有所避忌。
林泉見聖人不置可否,於是將第二點給提出來,應該量才授官。林泉心想,朝廷任用勳貴倒是沒什麼,但是勳貴之臣,應該才能勝位,一些空閒的官職給這些勳貴當那是不錯。
林泉就一個觀點,小臣不可以委託大事,大臣不可以責小罪。
說完林泉說第三個,就是求精不求多,魏朝求賢就喜歡多,一次求賢,就能求出上千賢人,這些人賢不賢還有待兩說。
而國朝也延續了魏朝這個老路子,不過不是求賢,而是恨不得諸侯都有官位,這樣就可以讓朝廷和諸侯一條心,林泉認為如今現在朝廷官員真是太多了,應該按照禮經,重新審定。
聖人聽了之後,對著林泉說:“朝廷官員多,是因為巫醫樂工等,有一技之長,就有所授,從今之後,他們只能賜錢帛,以賞他們的能力,不用再封官。這些人和賢君之比肩而坐,同坐而食,會讓諸衣冠認為恥辱。”
林泉聽後,心想自己要聖人罷免一些勳貴,沒有想到聖人會想著將一些無足輕重的免官,就太醫院之中,能有官職在身的,不過一兩人,這些人罷免了有什麼用。
但是林泉不好說出來,只好接下去說,這又是老生常談,就是要看人品,若是人品不好,就不能重用。林泉這也是針對勳貴而發,畢竟那些紈絝子弟,實在很難談什麼人品。
林泉對於這個話題只是點了一下,不方便點破,繼續說,除了才能人品之外,就是學識了。林泉認為,這當官不止要精通經學,也要精通曆史,明白歷代興衰滅亡之道,這樣才能更好治理天下。聖人對他這個言論很贊同。
這說完之後,大皇子詢問林泉,如今當務之急,在於知縣和知府的任用,不知道林泉有什麼好的建議。林泉見自己說的,聖人都不滿意,於是也不敢觸怒聖人,說什麼唯才是用,而是說讓朝臣五命以上的,各舉縣令一人,至於知府,應該由三司六卿所舉薦。
林泉見著聖人臉上露出了笑容,說希望若是出了什麼岔子,保舉之人也應該負責。
這是林泉最後的讓步了,聖人自然答應了。
接下來就是最後一個世風了。
林泉告訴聖人,這風行草偃,自古以來,凡是太平盛世,都有良好的世風,若是世風淺薄,那麼天下衰敗就開始。
這世風首先是崇尚節儉,嚴禁驕奢。
林泉認為天下現在應該風俗簡樸,衣無錦繡。
這崇尚節儉的,除了宋文帝之外,就是曹文帝,林泉告訴聖人,這兩位賢君能夠名垂千古,萬世典範,根基就在於這裡。
至於如何推行,就是要以名教為根本,以仁義為本,刑罰為末。朝廷眾人,志存公道,人有所犯,一一於法。
林泉說到若是百姓知道律法是無私的,那麼他們就會心甘情願的遵從,那就不再是嚴刑酷法了。
若是法無定科,任由人情定輕重,那麼天下就沒有公正了,這人情就逐漸變成了私自行賄,這樣徇私枉法,貪墨風起,百姓有冤不能伸張,小人反而上下其手,錦衣玉食。
如此世風敗壞,那麼世風就淺薄了。
林泉對於這個事情點到為止,他知道自己說下去,不怎麼討喜了。
接下來林泉,世風應該崇儒重文。這樣的好處就是,讀書人可以協助朝廷以德治國,這樣上下一心,才好治理。否則就勳貴他們,他們看不起以德治國,自然不會順從聖人的心思,到時候聖人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第二是這樣能給讀書人一個機會,讓讀書人能夠有希望為國家效力。這青雲路一開,天下儒生也不會受到妖言蠱惑,一心為朝廷效力。
林泉看著眾位皇子不以為然,繼續說,自古以來,明君都是撫之以仁義,示之以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