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月初八這天,劉思永總算是想通了,他找到隨王,神情委頓,如同害了一場大病,劉思永對著隨良佐說“大王……”
“你我之間何必如此身份,對於外人,我是隨王,但是對於你,我永遠是你的結義大哥。”
“我想通了,不過我不會出仕,而以幕僚的身份呆在聖人身邊,我是為了天下蒼生……”劉思永說到這裡,自嘲笑著說“什麼天下蒼生,不過是無膽而已。從今以後,在也沒有劉思永了,如今我就叫做林泉吧。”
隨王聽到這話,感嘆說“兄弟,你這又是何苦呢?你既然想要這樣,那麼陳姑娘怎麼辦,聶姑娘怎麼辦?”
“我如今又有什麼顏面去見他們呢?”
隨王見他這麼說,只能嘆氣一聲,這時候劉思永繼續說“我這一生,所思所想,就是這件事,如今總算有了一個了斷,這到底是對是錯,我也不知道了。”
“這些喪氣話兄弟還是不用說了,既然兄弟你做出了決定,那麼我就帶你去見聖人吧。”
隨王帶著劉思永離開這裡,到了行宮之中,劉思永換上一身衣服,然後經過重重檢查,才和隨王到了書房之中看見聖人。
聖人見到劉思永到來,臉上露出得意的笑容,對著劉思永說“劉思永,不現在應該叫林泉了,林愛卿,既然你來了,朕就要委託大事給你了。”
“聖人所言是檢地之事吧,此事容山人容稟。”
劉思永將自己的方法說了,聖人聽了之後,沉思一陣,笑著說“這倒是不錯,就按照愛卿你說的去辦。”
內臣送上紙筆,讓劉思永擬聖旨,這一是對他的信任,二是對他的考驗,見識他的奏章功夫,劉思永將聖旨擬好,內臣遞上去,聖人看了之後,讓掌印太監見玉璽拿來,蓋上自己的大印,然後讓內臣去昭告天下。
聖人看了看隨王,隨王識趣地離開。
“林愛卿,朕有一事想問,為何要遵循古制?”
聖人這個問題很犀利,而且他這是很明顯是一個反問,想要知道的不是遵循古制的理由,而是不遵循古制的理由。
劉思永思索了一番,對著聖人說“論語有云,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就是如此。”
“是嗎?愛卿不妨解經。”
“這裡成功和文章對舉,成功於政,文章於教,這便是書所言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古之聖人,手握法統和道統,故古之聖王能夠改制,五帝不一法,三王不同道便是如此。”
聖人聽了之後,倒是有興趣,,詢問說“是嗎?這是為何?”
“因為天下有道,庶民不議。禮樂征伐皆有天子出,昔日姬公非有王位,而握二統,故能改制分封,作禮興樂。”
“你前面說古之聖王,難道如今聖人,就不能了嗎?”
“昔日王道解鈕,政由天子一降諸侯,再降大臣執國命,天子非為天下師,道統失之,尼山起於草莽,於卑賤之身為天下師,道統落之尼山,尼山之後,傳於亞聖,亞聖之後,傳於文中子,文中子之後才傳朱子,朱子距今五百年矣。”
聖人聽了之後,思索了片刻,才開口說“若是道統落於朕,那麼朕執二器,可以覆上古王道乎?”
劉思永行禮說“此非山人所知。”
“很好,很好,你既然不願意為官,那麼朕可以賜你粟九萬。”
劉思永叩謝,連忙稱不敢,這是俸祿,是當初尼山被魯公認命時候所得,聖人給他這這個俸祿,是準備如同魯公一樣重要他。
但是劉思永不敢接受,這太越矩了,而且如今聖人聽了自己的話,想要收回道統,自己在要這個俸祿,實在和找死無疑。
聖人繼續詢問“朕欲要至太平,不知道愛卿有何進言。”
“山人斗膽,請問聖人大邦魏何以失天下,小邦虞何以得天下。”
聖人讓人上了香茶,搖搖頭,對劉思永說“愛卿請說。”
“乃是魏朝不敬德,於是天心厭棄。而國朝明德慎罰,聞於天帝,帝休,天乃大命高帝。”劉思永這套說辭可以說很老套,不過符合天命改闕,建虞元子這個口。
聖人對於這個回答不是很滿意,對劉思永說“繼續說下去。”
“書曰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天不可信。天命不於常。國朝因天命得天下,不可以用天命治天下。應該勤用明德,以治萬方。”
聖人這才明白劉思永這話說什麼意思,饒有趣味地說“那麼如何明德治萬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