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人,臣妾的話有些冒犯,還請聖人見諒。這九州萬方乃是聖人你的天下,聖人要做什麼,誰都不能阻止。聖人天生乃是牧蒸民,而不是被蒸民給勞役的。聖人只要覺得對,就可以去做,何必理會百官?”
聖人聽到這話,雖然覺得心中暢快,但覺得有些不妥,詢問賢妃說:“但是地官府和冬官府的人言之有理,這件事關乎國本,不可以輕易行事。”
“聖人,他們的理只是假設以後,而不是現在,聖人你不如問他們,在這些年,是否會釀造成大禍。而且聖人,臣妾說句不好聽的話,這世上哪有萬全的制度,這朝廷立下了規矩,只能管著一時,不能管一世,聖人你的子孫,自然要依時而變,若是墨守成規,就算聖人你想再多,這規矩也會不行。就說這古制吧,在三代之時,沒有郡縣,自然沒有知縣知府,而朝廷還不是要設立。恢復古制,也要因時增添。”
聖人聽到賢妃這話,對著賢妃說:“你倒是說的不錯,元凰,不知道你什麼時候能恢復身子,處理幫朕處理政務。”
“請聖人恕罪,臣妾最遲要明年才能出來了,希望聖人見諒。”
聖人說無事,然後離開這裡的時候,看著房間裡面放著的羅漢像,對著賢妃說:“這是元鳳送來的吧。”
“是的。”
“朕也等你們母子出來再送禮物給你們吧。”
聖人說著,離開這裡。
次日早朝,聖人就詢問六官府的官員,詢問他們如今推行有沒有什麼不妥。
眾人心想倒是沒有什麼,見聖人執意如此,於是都說暫時沒有,具體會遇到什麼問題,還需要等到徹底推行才行。
聖人見他們退步,也告訴他們,讓他們去弄,若是出現了什麼問題,可以稟告。
這道聖旨下了之後,民間自然議論紛紛,原本家中養著不少佃農的地主,都開始找關係,來上訴這不公平。
他們說自己要養佃農已經很為難了,如今還要幫佃農交稅,這不是樣耕農,而是養祖宗。
除此之外,他們還說,就因為文皇帝那道命令,最後導致這些佃農現在偷懶,不願意出力。
關於這些,聖人就只下了一道聖旨。
“風行草偃,以仁義行事,豈有事不成者。輕則辱罵,重則毆打,如對家畜,如此待之,欲讓人盡死力,豈可得乎?”
這一道聖旨下了之後,聖人也就不再管了,他倒是不在乎這些地主怎麼看,他需要的是看到民間的反應。
對於五口之家來說,這個丁銀倒是算不上多,不過對於地少人多的,那就不好了。
很快就有官員反應,很多地方山太多了,根本不產糧食,一畝地也只能收穫百斤糧食,甚至更低,希望聖人能更改。
聖人也不願意所以地方都如此,最後有下詔,若是產糧不夠,可以用其他物品相抵。至於什麼物品,地方官員上報朝廷,然後又地官府參詳,最後上奏朝廷。
等到昭寧六年,一切都商議的差不多了,各地就開始執行起來。
因為河左四府土地肥沃,於是嚴格按照原來的規定,像是祥雲府,青州府這些地方,就稍微減輕了。
經過太府官員核算,按照新的稅收,那麼朝廷一年就可以入五千萬兩銀子,其中可以調撥兩千萬到四府。
聖人對於這個結果很滿意,但是大戶人家多少不樂意了,其中國公親王還好,還有赦免人員,而國公一下的諸侯,養著一群清客,以前這群清客不過是同吃同住,如今可要繳納丁銀了。
除了丁客,還有不少家丁,這也是一筆不小的數目。
有些諸侯原來的土地就是免稅的,如今丁銀算到了他們身上,就如同對他們徵稅了,他們自然不願意了。
這些諸侯開始上表,希望朝廷能夠免除他們丁銀,最少可以給他們一個定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