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風

古文為什麼不太好讀呢?

一是世態變了,民風和文風在跟著演變,人們的生活習慣,包括說話措辭用句方式和以前出入較大。二是漢字本身的變化,我們的漢字是一個一個獨立的生命,是有壽數的,仍在使用的,就是健在的,有些不再使用了,如先秦諸子文章裡的一些字和詞。一個人去世了,要去派出所登出戶口,不再使用了的那些字,就是那些被登出了戶口的人。三是字詞含義的變化,有些是往豐富裡變,是含意增值,比如“說”“道”這兩個字,秦漢以前,僅指“學說”“道元”,但今天的意思已很多元了。再比如“朝三暮四”,今天的意思無需說了,這個詞的原意喻指改變習慣的不容易,典出莊子的《齊物論》,一個養猴人給猴子喂“芧”(一種乾果),習慣是早晨喂四個,晚上喂三個,一天突然宣佈要改變,“曰:朝三而莫(暮)四,眾狙(猴)皆怒。曰:然朝四而莫(暮)三,眾狙皆悅”。朝三暮四故事裡的那個“芧”字,今天也不再使用了。漢語裡還有一些為特殊的人或事件“量身定製”的詞,事過境遷之後,詞義的價值也隨之終止。遠的不說,單列舉近年的,比如“***”“知青”這一類術語,還包括前幾年的那個流行詞“非典”。

生活習慣導致的文風變化,有些是緩慢的,有些則是突兀的。電話發明以後,“尺牘”這種文體就開始走下坡路了,手機被廣泛使用,“簡訊”這種新文體又蒸蒸日上。書寫工具不僅僅是工具,它涉及著行文的方式和思路。由毛筆到自來水筆是一種全新的變,電腦的普及是更新的變,網路語言的恣肆汪洋和生動鮮明,是對呆板的現代漢語書面語言的一種全方位啟用,它喚醒的是語言結構的一種革新趨勢。

書的單位名稱,叫“冊”“卷”“頁”,文章叫“篇”,源於“書”和“文”的歷史成因,是書和文章“小時候”起的名字。最初的文字是刻在龜甲、獸骨上面,後來發展到竹簡上,一片片、一頁頁、一卷卷放在書案旁或驢背上。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以前讀書人的自得和自勉。以前的書文字豎排,左右分行,是為了刻寫和裝束的方便。人的眼睛是左右裝置,讀書以上下分行文字橫排為科學實用,但造紙和印刷術發明以後仍豎排印刷了一千多年。1950年以後,國家對漢文書籍、雜誌做出橫排的原則規定,但直到1956年9月,“中央一級雜誌共有214種,其中橫排的187種,佔86%”,而且止於今天,**和臺灣地區的印刷物仍為豎排,可見讀書習慣是多麼的積習難改。

民風的基礎是老百姓過日子的方式沉積而成的,但文風的基礎不在民間,是“官樣文章”推動而成的。一個時代的文風是奢華的,還是樸素的,“歸功”於**的檔案和文書。以前皇帝的詔書和政令多為短制,鴻文大論的少,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由大臣們手寫,也不能由秘書代筆。筆是毛筆,墨要硯磨,文言文的濃縮緊湊是有客觀原因的。如果今天仍襲舊例,**的公文規定由“大臣們”用毛筆手書,肯定不會那麼冗長,那些虛話套話和場面話,“大臣們”自己就刪掉了。以前官員水平的外在表現是寫檔案,如今世態變了,星移斗轉,有廢有興,今天是念檔案。

唐代的古文運動,初衷並不在文學意義上,而是針對著當時公文的流行習氣,主張去掉魏晉南北朝以來辭藻鋪排的“駢文”腔調,倡行先秦兩漢簡樸的文風,“言必近真”“不尚雕彩”“文采不宜傷敘事”。這些主張,在今天看來,仍很有那麼一點切中時弊的意思。

設想一百年以後,後人會用什麼樣的眼珠子看我們今天的檔案和公文呢?

最新小說: 給世界一點亡靈具裝鐵騎的震撼 超能進化,我的女神軍團! 無盡世界協奏曲 重生假少爺,從打獵帶妻女發家開始 我在撣邦那些年 讓你養老婆,沒讓你養BOSS 酒廠魅魔,線上○○ 強扭的霸總太苦澀,重生她不愛了 對你不止是喜歡 出軌還裝好老公?全網直播你翻車! 契約女友太美,大佬一個個淪陷了 新生,我要造福一方 神算小村醫 2001傳媒教父 還能不能讓我畢業了 年少有為 重生後我靠學習成了富一代 我身體裡有龍魂 諸天萬界任逍遙 醫路青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