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袁刺史的這番許諾,恰巧就戳中了他們的要害。
……嘶,這麼一想,下山也不是不可以啊。
袁刺史為了得到頭人們的信任,提前派出人手,日夜兼程的奔赴京城。
一個月後,袁刺史拿到了一份京中太子的手諭,將他許諾給頭人的種種條件,全都落實在了文字上。
看到蓋著太子印信的手諭,幾位頭人徹底下定了決心。
下山!
咱這就帶著山民下山!
他們不懂京城的奪嫡風雲有多麼的變化莫測,只是知道,太子是儲君,是下一任皇帝。
就跟他們家的大兒子一樣。
他們卻不知道,皇帝早就對太子不滿,幾次都想廢除太子。
而京城諸皇子也是盯準了皇位,興風作浪、各顯其能,整個京城的水早已渾濁不堪。
太子的手諭,也就是在偏遠地區還有人信,在京城,就跟廢紙差不多。
袁刺史不是太子黨,而是太子是正統,只要他沒有被廢,他就是朝廷的一面旗幟。
這也是袁刺史奸猾狡詐的體現,袁家知道太子之位不穩,不知什麼時候就被廢了。
可他們還是揣著明白裝糊塗,想辦法弄到了太子的手諭。
這,合情又合法。
卻不會長久。
因為袁家家主推測,以太子的平庸,及諸皇子的爭鋒,不出三年,太子必然被廢!
太子一旦被廢,他所親書的手諭也就沒了任何效用。
到時候,袁刺史甚至都不必揹負“言而無信”的罪名,就能輕鬆收拾那群自以為是、目光短淺的山野蠻夷!
袁刺史端著酒杯,臉上帶著溫文爾雅、和煦親切的笑容,心裡卻冷笑連連。
而幾位頭人不知袁刺史是個吃人不吐骨頭的笑面虎,愈發覺得他不愧是讀過書的君子,言行舉止、行為處事,都透著一股子風雅,讓人看著就禁不住信服與他。
就這樣,袁刺史順利拉攏到了四五個寨子的頭人。
這幾位為了擔心其他寨子的頭人也聽到風聲,一起跟著出山,到時候分去了他們應得的好處,便將一切行動都掩藏起來。
就是寨子裡的一些孩子,他們都不知道。
還是某一天,頭人忽然下令,整個寨子都要搬去山外,眾人才又驚又怕又迷茫。
但,四周都是頭人家的護衛,那些人提著鋼刀,各個凶神惡煞,大有一言不合就要砍人的架勢。
寨民們心裡抗拒,也不敢表露分毫。
只得乖乖的收拾家裡貴重的物品,背上老人、孩子,然後跟著大部隊,一起下了山。
三四個寨子一起行動,他們各自寨子裡都有在安氏學堂讀書的孩子,加起來也有二三十人。
學堂裡雖然有幾百學生,但二三十人同時缺席,還是挺顯眼的。
直到這時,安妮才知道,原來真有人被袁刺史畫下的大餅迷惑,繼而悄然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