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婦人倒是說得輕巧,投主可以隨便投?有本事的人如趙匡胤,在北漢國能得到重要麼?楊業能身居北漢國大將之職,不僅是他能征善戰,也是弱冠就追隨北漢開國皇帝的緣故。
又從大義來看,當然北漢國會被詬病,人們沒有誰會認為與異族敵國勾結合乎大義,打畢竟北漢國並非遼國……相比大義,楊業覺得對君主個人的忠誠度更讓世人看重。無論是哪個君主,首先看的恐怕並不是一個人明不明大義,而是忠心是否靠得住。現在大周強,楊業要是立刻就“棄暗投明”,他覺得不是什麼好事。
……
北漢軍還沒出徵,郭紹已經得知了北漢軍要出來迎戰的主將是楊業。
他把手裡的紙交還京娘保管,回顧身邊的武將和大臣道:“一入北漢國境就要有仗打了,我們第一戰要對付的人是楊業。”
王樸立刻說道:“此人名聲不小,有‘楊無敵’之稱。”
李處耘笑道:“幾年前北漢國不是還有個大名鼎鼎的第一猛將張元徽,被官家一箭射死。今日又來了個楊無敵,正好給大周軍開戰祭旗!”
郭紹不置可否,但他心裡卻對這個楊業有額外的關注……因為楊家將!此時的楊業雖然名氣也不小,號稱無敵,但僅僅是因為會打仗;這戰亂世道,會打仗的武將多了,現在的楊業恐怕名聲比不上後世。
楊家將給郭紹留下的形象主要來源於影視,是宋朝的抗遼英雄。不管怎樣,郭紹一點都不想殺楊業,在他的印象裡……連宋太宗那麼戒備和害怕武夫的人都能收楊業,自己為何不行?
“繼續以史彥超為前鋒北上。遇到楊業,正面擺開決戰!”郭紹道。
他抬起頭一看,山谷間的人馬如同黑壓壓的山洪一樣,沿著蜿蜒的穀道在行進。
此時原本駐紮在遼州的張光翰部已經與郭紹軍主力匯合,總兵力達到五萬餘眾,現在正在北漢國境附近行軍。周圍都是連綿不絕溝壑層層的黃土低山,大致方位就在晉陽的正南面數百里;大概位於太嶽山和太行山東段之間,應該屬於太嶽山的餘脈,這片山區連綿不絕、不過相比之下還不算那麼險峻陡峭。
道路不是很好走,最好走的是太嶽山西邊那條沿汾水的路。但郭紹先期精兵選擇沁潞高原,是因為路比較近,想要儘快進逼晉陽。大軍走的這條路,沿著一條幹涸的河谷。就是當年先帝在高平大戰大獲全勝後,乘勝攻打晉陽的路線,郭紹走過一遍……所以知道這條路的水源也是可靠的,幾萬人的隊伍行軍,若是路上沒有水源,那就真的是大問題了。
四下全是沉悶的馬蹄聲和腳步聲,隊伍在緩慢地爬行,郭紹騎馬而行,時不時與周圍的人說話。在這在路上,乘坐車架真不如騎馬來得輕鬆。
這山裡的自然條件和中原比起來就不如了,風裡帶著沙,很乾燥,景象除了溝壑就是山谷。而且此時的植被也似乎在衰減,反正二月間了,山上還是大片裸露的黃土,只有稀稀疏疏的灌木和蒿草。有時候山邊能看到開花的樹木,才能稍許感覺出春天的氣息,往往這時候將士們都要轉頭觀望一番。
一路上沒有遇到任何抵抗,走了好幾天都是這樣的景象。直到一天走到了一片大湖泊旁邊,郭紹回憶起來,便知山區已經到盡頭了。
郭紹到了下午,沿著湖畔的道路穿過這片湖畔後,前面便豁然開朗。
不過地形依舊不是平原,東側還是溝壑縱橫的山坡,前面和西邊則是比較平坦的土地,那些土地乾燥很少種著莊稼,遠遠看去叫郭紹想起了千層餅那種東西,因為大地看上去一層一層的高低錯落。要再往北走才能到達晉陽南部的平原地區。
北漢軍是防守,楊業出晉陽後應該會在比較近的地方以逸待勞,可能相距不遠了。
郭紹找來斥候營的武將詢問,仍舊沒發現北漢軍大股。當夜又派人去前鋒傳旨,吩咐軍府內書寫軍令的官吏:“叫史彥超在前面多派遊騎,先打探清楚北漢軍的地方,然後切勿冒進。我軍遠道而來,人馬疲敝,先選擇地方駐紮修整,等待後續大軍跟進。”
郭紹捉摸了一番,史彥超在戰陣上還是挺守規矩和軍令的,但著實不是個沉得住氣的人;而且這廝比林仁肇還難控制,林仁肇起碼還聽劉仁瞻的,史彥超誰都不聽,只有皇帝才用的住他。
怕他輕敵冒進,先被楊業挫了士氣。郭紹不太放心,又叫董遵誨率第三軍騎兵和騎馬步兵在史彥超的右翼靠後部署,張光翰率兩個軍的龍捷軍騎兵在左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