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一會叫人去把候方域那廝押到營裡,今日叫他給將士們講課,課本就用我前幾日下的那個小冊子……這個混蛋,老是想偷懶?今天不忙他個臭死,也就太便宜他了。”
一隊人簇擁著朱慈恨向大元帥府行進著,道路兩邊不停的有新軍將士跑過去,每一哨,一隊,一營的新軍過去,所有人將士都是向著朱慈娘行注目禮,眼神中的那種愛戴與崇拜之情,眼睛不瞎的,都是能瞧的出來。
這樣的情形,當然也是教在場的文官幕僚們十分感慨。
明末時節,亡國的原因很多,軍隊尾大不掉,將領受制於文官太監,後來跋扈自專,維持軍紀不是靠軍律和軍餉,而是靠搶劫的許諾和無限制的縱容,軍隊的核心不是全體士兵,也談不士氣,維持一支軍隊的核心,就是將領身邊的心腹將領,還有他養育的家丁。
常常一個鎮將調動,朝廷要給他一定的名額,叫他帶走自已的心腹將領,參議幕僚,還有大量的家丁部下。
兵為將有,到這種程度,對軍隊的控制,當然也就非朝廷所能干涉的了。
這種情形,當然非士大夫所樂見,而在皇太子這裡,卻是另外一番景像,這些年輕士子,心中那種感慨與敬佩,自然也就不必多提了。
“是,殿下。”提起這個,鄭元勳等人也是想笑。
不知怎地,皇太子對新軍的文化教育十分看重,原本招兵時,就強調最好是識字的。江北這裡,文氣自然遠不及江南,不過比起別的地方又強過不少,普逋百姓家裡,不拘給先生幾錢碎銀,再買一些紙筆什麼的,好歹讀幾年,識得幾百個字,能有出息的就繼續念,不成的也就繼續務農,也不耽擱什麼。至不濟的,也是學一點文字,還能當個學徒,學著記賬寫寫招幌選單什麼的。
這三萬多新軍,也是按一字不識,幾十字,百字,數百字來分等,軍政耳下,打雜的都是個秀才,教育這些新軍識字的重任,自然也是落在了他們身。
這等事,對滿肚學識的候方域等文學才子來說,不是苦差是什麼?
太子所授的課本,無非是做人做事的道理,包括了不少生字,道理淺顯,文字乾脆,就是叫兵士識字,將來再講三皇五帝,華夷之辯,歷史得失之非,軍人責任等等,這些教養,都是與體能訓練一樣,循序漸進,相輔相成。
候方域等人不明其理,現在這會子去教授新軍,理所當然的視為苦差,一次幾個時辰,學生問的問題也是叫他們跳腳,一說叫候某人今天加班去授課,眾人一想起候方域的臉色,當然就是立時爆笑起來。
朱慈烺自已也是忍住笑,板著臉道:“學生不爭氣,學而不識,記不住的,只管打軍棍。叫候方域也不要客氣,該打就打。他自己要是敢翫忽職守,你和他說,看我怎麼治他?”
皇太子和這些近臣說話,也是有什麼說什麼,不過,話雖然近於玩笑,不過大元帥府裡下人等,誰都知道皇太子言出必行,所些當下也無人敢再笑了,一想到輪班遲早是自已去授課,各人都是一臉苦色。
鄭元勳想了已想,終道:“殿下,營裡每天多則過百,少也幾十,多是打的幾天都動彈不得了,臣想,這樣打法,是不是過份了些?”
“是啊”,另有一人插話道:“殿下可能有所不知,被打的人過多,難免會有怨言。”
“有怨言?”朱慈恨問道:“軍心可有不穩麼?”
一句話問的眾人啞然。
軍心當然不會不穩。
皇太子住在附近,每天披星戴月的和新軍將士一起訓練,吃的一樣,睡的也不比將士們好,對所有將士關心備至,噓寒問曖……這樣軍心若還不穩,世間人也就全無心肝了。
況且,訓練雖苦,每天兩幹一稀,大米飯饅頭隨便造,吃的比在家過年還好,肉菜也是一直不斷……這樣還不滿意,哪裡找這樣的地方去?
最要緊的,當然就是現在每人一兩五的月餉。馬軍四兩五,炮軍五兩,步軍三兩,這個餉暫時是拿不到的,訓練期間,伙食全包,每人一兩五,這個收入比起普通的營兵也不差了,比起一般百姓還強一些。
一戶淮安農民,全家老小一起,一年淨落十兩左右的銀子,一個屠夫,一年也就是十幾二十兩靜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