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具體細節上的陣型之類的,那也不是在會議上討論的東西,具體的細節,基本都是得讓他們回去了和團長、營長級別的人討論。
李春景總不能直接指揮到營啊!
十一月九日,十日,雙方都是在沉默中度過。
不過雙方是不會永遠都這麼沉默下去的。
十一日,李春景傳令各部列陣,炮兵出列構築野戰炮位!
李春景率先動了,對面的明軍自然也是動了起來,營地裡的大量將士們開始出列,然後列出了一個又一個龐大的方。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等到中午時分,雙方已經列陣完畢,而大唐陸軍這邊,甚至都是主動放棄了建平城,全數出城列陣作戰。
雙方圍繞著幾座低矮的小山頭各自部署,十幾萬的大軍把周圍擁擠的水洩不通!
中午時分,第四混成團率先發動了試探性的進攻,當然了自然不是傻乎乎的正面衝過去,而是試圖進行機動迂迴。
不過明軍的警戒心相當的強烈,看到第四混成團動了後,他們也是跟著動,而且還派出了他們的騎兵部隊試圖繞行到第四混成團的側翼。
眼看著第四混成團就要陷入危機的時候,李春景卻是又下令了,中軍的第七步兵師直接壓上,把雙方的距離直接縮短得到了三百米。
於此同時,雙方的火炮也是開始大量密集的開火。
唐軍、明軍雙方加起來差不多兩百多門野戰炮,相互打起來的聲勢那叫一個龐大,實心炮彈是在整個戰場上胡亂的飛舞著,炮聲隆隆下,人們的吶喊聲都是被直接掩蓋了下來。
炮擊之中,大唐陸軍的重型榴彈炮也是發揮出來了讓人驚歎的威力,以往攻城的時候,這種火炮就是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是直接在野戰上使用,說實話這還是頭一回。
不是大唐陸軍不想這麼幹,而是明軍以往根本就不給他們正面野外決戰的機會。
現在,機會來了,也就讓這種榴彈炮在戰場上得以發揮!
炮聲隆隆之下,雙方的步兵方陣是不斷的你來我往,這種涉及到十幾萬人的大決戰,自然是不可能簡單的一個衝鋒,然後就擊潰對手的。
因為雙方都會佈置後縱深,前面的一個步兵方陣完蛋了,這後面還有一個甚至兩個、三個呢。
在雙方步兵、炮兵們激烈交戰的時候,雙方的騎兵們也是頻繁動作,他們之間倒是沒有發生騎兵的交戰,而是頻繁的穿插在戰場上,主要目的是透過騎兵的機動性,來威脅主力步兵方陣的側翼,從而迫使步兵方陣進行變陣,為己方的步兵創造更有利的機會。
目前雙方的交戰,還是集中在步兵和炮兵之間!
但是很明顯,由於大唐陸軍的火炮數量中多,威力龐大,密集的炮火是把明軍的一個方陣接著一個方陣給打崩潰,看的是讓王以旗臉色深沉不已。
儘管王以旗從來都沒有親自率領上陣廝殺過,但是他依舊是一個知兵的文官,古往今來的眾多兵書基本都是通讀的,對於如今戰場上己方的炮兵幾乎被賊軍的炮兵徹底壓制,從而導致己方的步兵大量傷亡的時候,他也是知道情況有些不太妙。
但是對此他也是沒有辦法!
誰讓他沒有這麼多的火炮!
當即就是回過頭來,和身邊的幾個將領們商議了一番,然後才是傳下了最新的命令,讓騎兵敲掉賊軍左翼的炮兵陣地,那裡的賊軍炮兵陣地部署在一個小高地上,而且有數十門之多,居高臨下,對下方的己方步兵方陣殺傷巨大。
如果不把賊軍的炮兵陣地給打掉,恐怕今天自己的十萬大軍都得被這些火炮給轟崩潰了!
當然了,王以旗也是不會傻到讓騎兵直接正面衝鋒,而是讓他們衝擊側翼,同時在騎兵之外,他還足足派遣了上萬江南新軍衝擊敵軍左翼的步兵方陣,用來牽制敵軍的步兵方陣,以掩護騎兵的行動。
隨著王以旗的命令下達,戰場上的局勢也是瞬間發生了變化。
第二軍左翼,炮兵陣地上,一個年輕的中校神色輕鬆的指揮著麾下的炮兵營的九斤火炮進行炮擊,在他的指揮下,這十八門九斤火炮的炮擊節奏非常的平穩,不快也不慢,既發揮了最大的火力,同時也是保證了炮管不至於過熱而炸膛。
指揮炮兵射擊之餘,他還有閒心和旁人閒聊幾句。
但是很快他卻是神色略微變化,然後拿出了單通望遠鏡,在望遠鏡的視線裡,一群明軍騎兵在一個低矮的山頭出現,然後朝著他的炮兵陣地緩緩而來。
喜歡山溝皇帝請大家收藏:()山溝皇帝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