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馬,對於目前的大唐帝國來說,用處很大,可以勉強充當重騎兵的乘騎用馬,可以充當輕騎兵的乘騎用馬,可以充當炮兵的挽馬,可以充當運輸部隊的挽馬,也可以充當馱馬,基本上啥都能幹,每一樣雖然不算太優秀,但是都能用,算得上是萬金油馬匹了。
大唐帝國的騎兵,雖然說也有重型胸甲騎兵,但是數量太少了,大唐帝國的騎兵主體,乃是輕騎兵,而輕騎兵對戰馬的體型需求不算太大,倒是對長途的耐力需求大一些。
當然了,這個需求不大,是指再怎麼樣,也得有個一米四的肩高,那些一米二三的蒙古馬顯然是不合格的。
再過來則是大量的役用馬了,西北馬也能勝任!
相互結合之下,如今的大唐帝國陸軍,對西北馬相當重視,要不然的話,也不讓全國的好幾大家大型馬場同時進行培育了。
濟州馬場,就是最大,同時也是目前最為專業的西北馬繁殖、培育馬場。
而大馬營馬場,他們的重心就是放在了中亞馬的繁殖,同時摸索著試圖培育出來新一代,更加優良的馬匹。
西北馬、中亞馬,還有蒙古馬、西南馬,再加上阿拉伯馬,可以說目前的大唐帝國卻是馬匹的種類是非常多的,高大的有,矮小的有,爆發力強的有,耐力好的也有,具體使用什麼樣的馬匹,得看具體的需求和環境。
如果是重灌胸甲騎兵用馬,沒的說,必須是高頭大馬,爆發力強悍的。
這樣的高要求下,其實現在大唐重騎兵普遍使用的中亞馬其實都差了點,中亞馬的普遍肩高一米四三,但是大唐陸軍的設想是,重灌騎兵的乘用馬,達到一米五以上的肩高才是比較理想的,如果能夠有一米五五的肩高那就更好了。
只是很可惜理想很美好,現實更殘酷,目前大唐帝國的中亞馬是達不到這樣的要求的,哪怕是純血的阿拉伯馬也只有少數優秀馬匹才能夠達到一米五。
至於一米五五肩高,別想了。
西北馬的話,那就更勉強了,西北馬的普遍肩高只有達到一米四,但是少數優秀馬匹也能夠達到一米四五,實在沒辦法的情況下,只能是讓重騎兵減輕裝備重量,讓這部分少數的優秀西北馬勉強作為胸甲騎兵的乘騎用馬使用,只是效果肯定不好就是了。。
如果是輕騎兵用馬,需要一定的體型和爆發力,耐力和易飼養什麼的也需要有一點點要求,因為需求量太大,繁殖以及餵養成本也不能太高,這樣的話新培育出來的西北馬就比較適合,效能和成本比較綜合,雖然都不咋地。
中亞馬雖然貴了點,但也可以用,只不過綜合價效比就沒有西北馬這麼好。
但是倘若以陸軍提出的理想標準來看,中亞馬那也是不夠用的,陸軍提出的理想標準是肩高需要達到一米四五,如果有一米五肩高更好。
這基本上也是奢望,西北馬裡的少數優秀馬匹才能夠達到最低要求,至於理想要求一米五,那隻能是少數優秀的阿拉伯馬了,中亞馬都不行。
如果是役用馬的話,陸軍倒是沒有提出太過苛刻的理想要求,基本上是馬就行。
所以軍方倒是覺得蒙古馬又是比較適合了,耐力絕佳,餵養容易,成本低,用來幹髒活累活最適合了。
至於說馬匹力量小了點,拉不動,多用幾匹就行了。
西北馬也能用,就是用來充當役用馬有點浪費,綜合價效比比蒙古馬低一些。
如果是在西南等山地地區作戰,其後勤役用馬使用西南馬就比較適合了,因為這種馬雖然矮小,但是爬山涉水太厲害了,而且耐力同樣厲害,也適應南方的氣候。
具體環境和作戰需求的不同,對馬匹的需求也是不同的,這也是為什麼大唐帝國各種馬匹都有進行大規模繁殖的原因。
而大唐陸軍對上述的這些馬種,還是不太滿足的,尤其是對乘騎用馬,他們希望得到一種肩高普遍可以達到一米五五以上,爆發力強,耐力好,容易飼養,耐寒,耐熱,可以去高海拔,在低海拔也能用,最好還要兼顧乘騎和挽託的馬匹!
所以這些年,陸軍方面一直都是沒有放棄蒐集各種馬匹的來源,尤其是從洋人口中得知,西歐以及北非那邊有著比較高大的馬匹後,正委託大唐西洋公司想辦法從北非和歐洲引進種馬和母馬,準備進行雜交培育。
但是即便他們得到了歐洲和北非的馬匹進行培育,但是也別指望能夠得到他們理想中的戰馬了,那玩意暫時來說根本不存在,至少未來的幾百年內,都不可能出現!
真等到技術發展可以培育出來了這種超級戰馬,估計那時候坦克都被淘汰了,還玩啥騎兵啊!
喜歡山溝皇帝請大家收藏:()山溝皇帝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