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看朝中苟和的大臣不少,但他們同樣也不敢保證!
“文公,替朕草一道詔書吧。將這些嚴格不合格的器甲一起換掉。”
“陛下,不可啊。請陛下三思。”
實際在史上趙頊也曾抽查了一下,連查了三把弓弩。結果無一合格,可最後此事不了了之。第一沒有那麼多錢帛更換,那怕換掉一半,那也是近三十萬套器甲。若是加上其他的物資,那得兩千萬緡錢!
也無力更換,禁兵這麼多器甲非是一年兩年打造出來的,那是打造了n年,才漸漸鑄造的。現在急換,上哪兒弄這麼多官匠來?
最後一換,這中間貓膩太多了,可舞弊的空間也太多了。
因此最後只下詔,著各地官府酌情於民間購買合格的弓弩,鎧甲就算了,得將弓弩換成合格的,它便宜啊。
“為什麼沒有一個人對朕說?”趙頊憤怒地問。
那個人敢回答。
趙頊視線從幾個宰執身上掃過去。
曾公亮是自己人,那就算了。
趙抃還是不錯的,連宗室都敢說出來,說宗室子弟太多了,不過對軍旅他大約不懂的,不能怪他。
唐介就是一個大嘴巴。
但看到趙頊用眼神掃他,唐介立即將頭一偏,俺這一回再也不上你當了。一個裁恩蔭,讓他“直名天下”,也將他坑苦了。
趙頊又看著西府的宰執,韓絳不錯,多次要求改革,邵亢就是一個投機分子,這個人得立即掃出朝堂,為真正的能人留下空間。
然後又看著呂公弼與文彥博。
文韓富……
文是第一位了。
那些謠傳與文彥博有關係嗎?
實際韓琦不下去,讓王巨來排,還是文韓富。這是一個頗有心機的大臣,然而一直卻如同霧裡看花,水中望月,沒有一個人能看得清楚。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比如王安石度僧牒,難道王安石不信佛嗎?他也信佛,但度僧牒用意還是為了減少僧人的數量,宋朝僧人太多了,已影響到了國家正常運轉。當然,也是為了斂財。可是文彥博做得很徹底,王安石在度僧牒,文彥博卻與淨尹法師集合十萬人舉行了一個什麼淨土法會,將王安石噁心死了。
但文彥博高明就高明在很少去爭吵,或者說只做不說,把柄不多,不易抓住。
趙頊想了想說道:“諸卿家,這個器甲一事,這兩個月內。必須寫一個章程出來,替朕解決掉。”
你們不作聲也不行,必須在這兩個月內想出一個辦法。
“如何了得。如何了得?”趙頊又喃喃道。這不能查,不論查那個地方。都是一個大黑窟窿。
這個候歲宴大家吃得也不快活了。
王安石自始至終沒有說話。
這一回不是他耍心機,而是歸根結底一個字,錢。
器甲好,還是赤字罷,以及賑災治河,說來說去,還是錢。沒有錢,就是有了足夠多的工匠。器甲能換掉嗎?換不起來。休說兩個月,就是兩年,大家也想不出好辦法。
他回到家中,他一家人也在等他回來。
王安石說道:“雱兒,你不要眼高絕頂,為父在京城遇到了一個青年俊才,他的城府、才學,只在你之上,不在你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