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豈之苦笑:“鴻軒兄大可拿我的頭顱去交差,這樣裕王也不會太為難你們。不過,來世的時候,豈之不想在死在自己人的手裡了。劉豈之的這顆頭顱,來世就懸在國門之上吧。”
說完,劉豈之輕輕一笑,手中大刀抹向了自己的脖頸。一代絕世武將,就這樣自戕了,莫過於是一種遺憾。
撼山軍在包圍武安軍殘餘人員以後,放建王離開了。但可惜的是,武安侯死了。很多武安軍的人也死了,他們沒有死在北梁蠻子的手中,卻是死在了自己人的手裡。
建王離去後,當時已經是副統領的張和風,立馬將準備逃跑的蘇正府兒子抓了起來。
顧鴻軒看著面露驚恐的蘇正府之子,嘆了口氣說道:“監軍在北境追擊武安軍時不畏艱險,衝鋒在前,不幸被敵軍所殺。可惜啊……後撼山軍至,為了搶奪回監軍的遺體,拼盡全力與武安軍激戰。幸運的是,撼山軍殺掉了武安軍統帥武安侯,搶奪回了監軍的遺體。只不過,在殺掉所有武安軍人以後,並沒有找到建王。建王下落不明,武安侯已死。”
顧鴻軒簡簡單單的幾句話,就宣判了蘇正府兒子的死刑。畢竟撼山軍都是自己人,不怕洩密。只有監軍一個人是外人,為了安全,還是直接殺掉比較好。
蘇正府本來想的是,想讓自己的兒子去撼山軍混一份軍功。不過可惜的是,軍功是有了,他的兒子卻是沒有了。
蘇正府很生氣,從此,和顧鴻軒的樑子也就結下來了。
畢竟,不可能去了北境一趟,你們撼山軍人一個不少全都活著回來了,就我兒子戰死了吧。
裕王地位沒有徹底穩固下來,也不好質問顧鴻軒到底發生了什麼。只能在蘇正府和顧鴻軒兩人之間,互相扯皮。
現在,裕王面臨著一個很嚴肅的問題。史書上到底該怎麼寫他,現在世人都以為是他篡位弒父。
其實,一定程度上這些人理解的沒有錯。要不是裕王帶兵殺入皇宮,老皇帝也不會一時悲憤,撒手人寰。
一定意義上,確實是裕王親生“弒父”,帶兵篡位,就更是事實了。
但史書上肯定不能這麼寫啊,畢竟裕王也是要面子的人。
裕王親自召來史官,看著他們編寫這段歷史。
那位史官正氣凜然,在史書上提筆寫下:裕王弒其父!
裕王大怒,將這個史官處死了。
裕王又召來了一個史官,那個史官又提筆寫下:裕王弒其父!
這次裕王找來了一個年輕的史官,正是林列敘。
裕王將一柄冰冷的鋼刀架到了林列敘的脖子上:“是生是死,你自己看著辦。”
林列敘哆哆嗦嗦著,在史書上提筆寫下……
喜歡少年俠歌行請大家收藏:()少年俠歌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