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不不!
我們得回到一開始的想法軌跡上去,不是她不會做,而是製作醬曲的過程複雜又費時,她沒有那個時間!
醬曲有兩種做法來相互搭配,一個叫黃衣,一個叫黃蒸。
做黃衣醬曲需要在六月中,將小麥淘洗潔淨後,用水在甕子裡浸到發酸;漉出來,蒸得熱熱的。在架上鋪的席箔面上,鋪上蒸過的麥粒,攤開為大約二寸厚的層。
然後拿一些嫩荻葉,用來薄薄地蓋在麥上;過七天,看看黃衣顏色夠了,就取出來;曬到幹。
另一個黃蒸是用磨成的帶麩皮的麥粉作成的醬曲,做黃蒸的方法也是要在六七月裡,將生小麥舂好,磨細,用水調和過,蒸,氣餾好,熟了,就取下來,攤開冷透,在席箔面上的佈置,用嫩荻葉蓋覆,和黃衣一樣。
林樓蘭根本沒有那麼多時間去消磨做個醬曲,所以很多時候花錢買方便就成了必須的選擇。
她僱了一輛驢車把這些東西運到竹屋後,已經快十一點了,她叫蕭景時停下手中牙粉的活計,先去把魚蝦蟹和牛肉全部洗乾淨,她則開始動手做黃豆醬的準備工作。
她叫趕驢車的車伕幫她把那一麻袋大豆搬進她的小儲藏室裡,然後按照比例舀出黃豆。
這用春天下種的大豆作材料,春天種的大豆,豆粒小,而且很均勻;晚種的,粒大些但不齊整。
她把大蒸籠拿出來,架在大鍋上,加水生火,大豆倒進去蒸籠中幹蒸;讓水汽透過半天光景。然後再倒出來,再裝一遍;讓原來在上面的,轉到下面,不然就會有些生有些熟。
然後把這些蒸過了的黃豆裝進甕中,放進燒熱的灶火灰裡面埋著,加速豆瓣成熟,只要豆瓣變黑了,就可以了。
這道工序古時候的人會用牛糞,燒牛糞沒有煙,也不會過火,但是林樓蘭的條件有限,沒有牛糞這玩意兒。
做完豆瓣醬的基礎工作,她又馬不停蹄的做刀魚醬,鯉魚醬,牛肉醬,蝦醬,生醃螃蟹。
她把整條去了鱗的刀魚放進陶甕中,用三升黃衣,一升整的,二升搗成粉末。二升白鹽,一升乾薑,搗成末;一合橘皮,切成絲;拌和均勻,放進甕裡,用泥將甕口密封,依舊塞進灶火底下;接著是鯉魚醬,蝦醬,然後是牛肉醬。
肉醬的做法和魚醬差不多,牛肉、羊肉、獐肉、鹿肉、兔肉,都可以做。
都是取活著殺的新鮮好肉,去掉脂肪,斫碎,幹了的陳肉不合用;連脂肪作的話,醬就會膩。醬曲要曬乾燥,搗細,用絹篩篩過,林樓蘭自己估摸著比例,下一斗肉,加五升曲末,二升半白鹽,一升黃蒸。
等這些全部放進甕中用黏土泥封住瓶口之後,再全部統一拿到向陽的地方曬上個三五天,灶臺最多隻能容納兩個甕,林樓蘭把所有食材都做完,五斤裝油罐那麼大的陶甕,她做了十個!
生醃的螃蟹佔一個陶甕,其餘都是各種大醬。
喜歡從前有個女教主請大家收藏:()從前有個女教主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