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眾人恢復平靜,朱順明道:“我剛從江南迴來,江南好呀。氣候適宜、物產豐富、社會穩定,風氣開放,經濟活躍。”
“但有一點不好,那裡的人太軟弱。或許是生活太安逸,或許是文風太鼎盛,江南的民風不夠彪悍。”
“盛世還好,安居樂業,不用爭鬥,好一片祥和。但大明現在是盛世嗎?”
“北方旱災蝗災不斷,流寇在中原打來打去,建奴視大明如獵場,西洋人覬覦大明財富已久。大明不太平呀!”
“看似平靜的水面下,已經蘊藏了巨大的波濤。”
“咱們的財富、地位、家小、身家性命,說不定哪一天就會被巨浪吞噬得乾乾淨淨。”
“因此,我們自己必須強大。一邊掙錢,一邊練兵。還是那句話,手中有槍,口袋有錢,咱們需要怕誰?”
………………
這場會議就是一個號角,將朱順明勢力的方方面面都動員起來,準備正式登上大明的歷史舞臺。
從崇禎四年南下,到崇禎七年,朱順明已經在湖廣深深紮下了根。
除了武昌府,朱順明的勢力明裡暗裡已經掌控了湖廣絕大部分府縣。就算沒有掌控府縣的行政權利,也掌控了當地的經濟命脈。
朱順明施行的新政侵蝕了部分地主鄉紳的利益,卻讓大部分農民和商人受益。
寬鬆的經濟政策、公平合理的工商業制度、適量的武力保障,使得湖廣的經濟以肉眼看得到的速度爆炸式發展。
朱順明以武力、商業鬥爭為手段,將湖廣的工商業推向江南,逐步侵吞江南的市場,打擊江南零散弱小的作坊店鋪,以溫水煮青蛙的方式,緩慢而有效的掌握江南的經濟命脈。
農業、工業、商業、食鹽、武器、稅收……各種手段之下,朱順明已經掌握了海量的財富,完全不用為金錢擔憂。
湖廣和江南,一個是朱順明的老巢,一個是朱順明財富的保障,那麼滇南和膠東半島就是朱順明伸出去的爪牙。
朱順明在滇南留下李定國鎮守曲靖府,構建了一條從湖廣經貴州到雲南的交通要道,不僅將自己的勢力輻射到了大明統治薄弱的西南,更打通了一條黃金商道。
朱順明的食鹽、茶葉、鐵器、瓷器、棉布、絲綢……透過這條道路源源不斷的運往貴州、雲南、交趾、安南、烏斯藏(西藏),運回金銀珠寶、藥材皮毛、馬匹牛羊……
更重要的,李定國在西南山高皇帝遠,訓練出一支人數達到三萬的龐大軍隊,其中還有近萬人的騎兵。
這支隱藏在西南邊陲的悍軍一旦出現在世人面前,必將引起極大的震動。
膠東半島孤懸海外,與山東本土顯得有些生分,交通和聯絡都不是很頻繁。
有孫元化在登萊地區坐鎮,有孔有德等遼東悍將在膠東半島招攬舊部與遼東人,膠東半島成為一個大軍營。
到處是苦練的兵丁,到處是堅固的軍用倉庫,到處是忙碌的民眾……
火炮工廠日夜開工鑄造,平均一天不下十門大炮下線;造船船塢不停歇的連軸轉,一個月最少一條戰艦下水。
募兵處從未停止招兵、。正兵編制不夠,民團、護衛隊、建築隊的旗號打起,骨子裡卻嚴格按照正規軍的訓練編制糧餉進行,只要換一身戰袍,立馬就是標準的、訓練有素身體彪悍心懷恨意的遼東悍兵。
膠東的陸軍、炮兵、水師、水師陸戰隊加起來人數已經超過五萬了。
到崇禎七年九月,朱順明分佈各處的兵力有近二十萬人,已經是一股十分強大的勢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