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鋮聽馬順說完也十分頭疼,錢這個東西和別的不一樣,沒飯吃還可以挺幾天,但是發展工業沒錢是萬萬不行的。可是目前等米下鍋,總不能將自己的發展大業停下吧。
馬鋮想了想問道:“馬順,你有什麼好辦法?”
馬順想了想說道:“二爺,原本小人想練幾鍋熟鐵,然後打成農具出售,這也是一個來錢的路子,可是二爺要改造鐵廠,小人也沒了法子。”
馬順的意見很不錯,用產品換錢,然後在提高自身實力。可是時間不等人,馬鋮現在最缺的就是時間,現在已經是六月份,距離明年五月滿清大軍兵臨城下還有不到一年的時間,馬鋮根本不能按部就班的發展。
就在馬鋮為難的時候,新任師爺徐振業在邊上說道:“東主,如果需要用錢的話在下倒是有個主意!”
馬鋮聽徐振業這麼說趕緊問道:“徐先生,有什麼主意快請說!”
這大概是馬鋮第一次稱呼徐振業為先生,弄得徐振業有些不太適應,沒想到那個總是把老子掛在嘴邊的二世祖能說出先生二字。
“東主,城裡有放高利貸的,如果短期用錢可以去找他們,多了不敢說,萬八千兩還是可以的!”
高利貸這種事情古已有之,最早的歷史在漢景帝時就有記載。漢景帝時期,發生了七國之亂,平叛需要大量資財,財政緊張,只好向民間借貸。《史記貨殖列傳》中說“子錢家……莫肯與,惟無鹽氏出捐千金貸,其息什之。”
所謂“子錢家”,就是專營高利貸的人。在放債過程中,貸出錢後,在收回原額即本金外,還能得到利息,似乎錢能生子,所以古人將本金稱作“母錢”,將利息稱為“子錢”,營此業者則為“子錢家”。
由於西漢中央政府和叛亂分子之間的戰事尚不明朗,所以“子錢家莫肯貸”。唯有一個無鹽氏願意借錢,但其條件苛刻,要求得到十倍的利息。
最後雙方做成了這筆生意。漢政府平定叛亂之後,也如約兌現了承諾。從此無鹽氏一躍成為長安城中的頂級富豪之一。
到了明代,特別是在明中葉之後,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高利貸資本較前更為活躍。
萬曆時期的《通州志》中說:“方其谷秀于田,則有催租之胥,放債之客,盼盼然履畝而待之;比其登場,揭囊負擔者喧囂滿室矣……”
農民豐收在望的時候,官府裡的“催租之胥”和放高利貸的“放債之客”就已經做好了準備,等到收割完畢,這些人則“喧囂滿室”,農民一邊給官府交稅,一邊給放債者付息,最後實際收入能有幾何?
同時政府的官員也在借高利貸,一些候選官和新選官,打通關節花費巨大,往往要向人借貸,等到官員正式上任,放債者自然如影隨形。所以晚明名士吳應箕在其文集中說:“上任者朝來,索逋者暮至矣,此即不取於民得乎?”
徐振業家中雖然不窮,但是也不富裕,所以在中了舉人後就借了兩千兩的高利貸,打通了魏國公徐弘基的門路,才能選官外放。
因為有過接觸,所以徐振業對這個行業很瞭解,現在聽馬鋮需要錢,趕緊將這麼主意說了出來。
高利貸?倒是個辦法。馬鋮想了一下問道:“徐先生,這個本息如何計算?”
“現在的行情是連本逐利,一本一利!”
馬鋮搞不懂明代的稱呼,詳細的問了下馬順才知道,連本逐利就是利滾利,也就是這個月的利息下個月就變成了本息,一本一利就是百分之一百的利息。打個比方,這個月借了一萬兩白銀,下個月要連本帶利還兩萬,兩個月後就是四萬,三個月就是八萬,這可是實打實的驢打滾高利貸。
馬鋮想了一下如果借了一萬兩白銀,一年不還就是四千多萬兩,不過一年以後不是滿清佔了南京,就是老子將滿清打跑,不管那個結果這個高利貸都不用還了。滿清贏了那必定是自己跑了,都跑了還什麼高利貸?如果自己打贏了呢?那自己手握重兵誰還敢上門要債?
想到這馬鋮對徐振業說道:“好,徐先生你去聯絡一下,我要借一萬兩白銀,限期一年,就用這個白糖工坊來擔保!”
“東主,這一年也太長了吧!半個月不好嗎?”徐振業沒想到馬鋮真敢借啊,他以為馬鋮只用半個月來緩解一下財政狀況,那裡知道馬鋮根本沒準備還。
馬鋮搖了搖頭堅定的說道:“不行,一年!這件事交給徐先生了!”
徐振業看馬鋮這麼堅決也沒辦法,只好拱手領命,去找債主為馬鋮借高利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