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早上,鴨綠江北岸,這裡聚集了一些的船隻,由一名甲喇章京率領一千五百清兵坐船渡河。
對於這一切,對岸的朝鮮軍守軍看在眼裡。
但是,他們作為藩屬國軍人,不敢阻止宗主國的兵馬前來。
渡河後,甲喇章京來找到朝鮮軍的軍官,說還有朝廷軍隊要渡河。
那軍官豈敢說不,他所能做的,就是派人趕去平壤,向君主稟報情況。
不久後,對岸數以萬計的清軍出現了。
朝鮮守軍驚訝了,怎麼清軍來這麼多人?
他們不敢反抗,就算是反抗,也打不贏已渡河的一千五百清兵,反而是自尋死路。
越來越多的清軍渡河來到鴨綠江南岸,步卒和騎兵各站一半。
其中有個人,身穿不一樣的盔甲,隨從舉著的其中有三個大字。
朝鮮作為中原王朝的藩屬國,漢文是官方文字,許多人懂漢文,旗幟上是“英親王”三個大字。
大清的王爺怎麼來了?朝鮮軍官兵們疑惑不解。
他們都清楚記得,在八年前,皇太極將國號由“金”改為“清”大清君主由“大汗”上升為皇帝, 皇太極做了皇帝后不久, 就親自帶兵入侵朝鮮,這成為了朝鮮君臣和百姓們的噩夢。
朝鮮原本奉大明為宗主國, 因為打不過清軍,被迫改為奉大清為宗主國,這並非他們所願。
但是,連大明都打不過大清, 朝鮮更敵不過大清, 朝鮮王李倧不得不低頭,答應皇太極的一切要求。
阿濟格和寧完我一起上岸,阿濟格對隨從道:“把李倧在這最大的官叫過來!”
很快,軍職最大的軍官來到阿濟格面前, 恭恭敬敬, 自報姓名和軍職。
他名叫金吉顯,屬於高層軍官,在鴨綠江邊駐紮有兩萬軍隊, 分佈在南岸多處地方,這裡只是其中一個渡口,有朝鮮軍兵力四千人。
最為宗主國最重要的王爺之一,阿濟格擺出一副傲居之色,大聲道:“大清國的英親王,前去平壤找李倧有要事商議,你給本王帶路。”
聽到這麼說,金吉顯驚駭了, 帶這麼多軍隊去都城幹什麼?
見對方反應, 阿濟格臉色微變,重重道:“怎麼, 是不是不願意?”
金吉顯恭敬道:“大清王爺有命, 豈敢不從。只是,小的還得派人通知大王, 好讓大王做好準備, 迎接王爺到來。”
阿濟格才不怕李倧有準備, 要是面對姜鑲的軍隊, 或許還有些忌憚,對於李倧的軍隊, 他才不放在眼裡,涼李倧也不敢反抗, 就算敢反抗,只不過是螳臂當車,不自量力。
他說道:“明日一早,給本王帶路去平壤。”
金吉顯連忙稱是。
當天,清軍五萬兵馬全部渡河,在南岸就地休息。
從鴨綠江到平壤,距離四百餘里,金吉顯派出快馬趕往平壤,當天傍晚趕到, 朝鮮王李倧得知阿濟格帶數萬兵馬而來,著實被嚇了一跳。
有要事商量, 需要帶這麼多人來都城嗎?大清意欲何為?
朝鮮雖然公家文書使用清朝年號,但這是心不甘、情不願,在特定場合如祭祀、墓碑及與明朝相關場合)卻在使用“崇禎後紀元”。
此時, 李倧心想,莫非是被清賊發現了,帶兵來興師問罪?
想到這裡, 李倧覺得事態嚴重,一定要好好安撫滿清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