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兩人眼中,只有姜鑲,沒有什麼大明朝廷。
看著兩人下決心,姜鑲淡淡一笑,說道:“你們把弟兄們都集結起來,跟我一同去黃家撈銀子!”
留守大同的五千官兵,屬於明王朝計程車兵,他們聽命於朝廷任命的總兵。
世代為將的姜家,積蓄了一些家產,從三年前開始,招募了一些私兵。
姜鑲就任大同總兵,帶來一千五百私兵。
士兵月俸一兩銀子,每月準時、足額髮放,姜家財力有限,養私兵三千餘人,姜鑲只能帶千餘人前來,剩餘兩千私兵,在兄長和弟弟那邊。
在明末時,大明許多總兵,都有自身的私兵。
像賀人龍、左良玉、劉澤清、劉良佐、高傑這類軍官,正是憑藉擁有的私兵作為本錢,驕橫跋扈,屢屢不聽崇禎調遣。
大同北城門外,一千四百人整齊排列,軍容鼎盛,士兵們精神抖擻。
為了去黃家摟銀子,除了留下一百私兵駐守總兵府,其餘人員都集中在這。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這些姜鑲的私兵,一直都有嚴格操練,每個月俸銀都按時發放,比普通大明軍隊戰鬥力強得多。
士兵們的武器,既有刀、槍、弓箭這類冷兵器,亦有鳥銃、三眼銃之類的熱兵器。
只是一直以來,姜鑲只能勉強保證私兵的俸銀及時發放,根本沒多餘的錢財打造兵器。
在北門外,這裡有數以百計的饑民、乞丐。
他們衣衫襤褸,面黃肌瘦,他們來到大同,希望能入城乞討。
大同知府不僅不賑災,還派衙役把守城門,禁止乞丐們入城。
要是在普通城池,城門一般由知府、知縣掌控。
九邊重鎮比較特殊,是由駐軍來掌控城池,地方官負責經濟、民政、民生。
大同的城防不是由知府來負責,知府卻有權派衙役阻止一些人入城。
城門外,那些被餓得有氣無力的饑民們,都望著集結起來的官兵們。
一身戎裝的姜鑲,在官兵當中十分顯眼,他先是環顧四周。
在城門口,既有駐守計程車兵,亦有被知府派來的衙役們。
那些饑民、乞丐們分散在城外四周,有些靠著城牆、或背靠樹幹,有些躺下,每個人都捲縮著身子。
本身天氣就寒冷,多數饑民的衣服不足以完全禦寒,飢餓又讓人更覺寒冷。
周邊饑民們,饑民們亦向姜鑲望來。
那衣衫襤褸的男女老幼,有著被風沙雕琢過的面孔和身軀,他們望向姜鑲眼神,是迷茫、無助、絕望,只有尚且年幼的兒童還帶著天真。
真慘!太慘了!看著如此悲慘的狀況,姜鑲無盡的嘆息。
在大同一帶的山西北部,情況還稍微好一些,河南、陝西一帶最慘,那裡的饑民連樹皮都沒得吃。
安置災民屬於地方官職責,大同知府鄒桐只顧撈錢,不僅不安置災民,連進城乞討都禁止,極其可惡!
這時候,有名衣衫襤褸的少女鼓起勇氣,向姜鑲緩緩走來,希望這個相貌堂堂的軍官會是能給她施捨的好人。
她手中拿著一個大碗,看起來嚴重營養不良,連走路都有氣無力。
“將軍,行行好,施捨個包子!”
在她說話時,就已經有城門口的衙役快步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