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另一個因素呢?”巫青繼續發問。
“主要看色相與姿態了。茶葉外形取決於製作的手法。幹茶是未經過水沖泡的形態,有的沖泡後會有一定的變形。因此茶葉在色彩上,大致有淺綠、淡綠、純綠、暗綠、深綠等深淺不一的顏色。有的經水沖泡後葉片徐徐開啟,有的則變形,有的並不能開啟,保持原樣。水之於色彩、姿態,無疑起到一定的催形作用。若用古代焙茶技術則更優。”汪秀才談了自己的看法,確實是一番高論。
“這真是大學問啊!”農廬似有所悟。
巫青還有問題:“那茶的味道該如何鑑別?”
“這茶味有淡雅、輕悠、薰染濃烈之覺。若幽香久,味道則輕悠遠長。也就是說香與味是有機聯絡的。茶葉沖泡後的起伏沉澱,應具備氣、韻、神三者統一,方為絕品好茶。”
“多謝先生指點迷津!”巫青打心底敬佩。
他們之間茶敘融洽,輕鬆愉快。汪秀才今天是有備而來:“縱觀你家的天心岩綠和茶祖茶,不僅聞著香、喝著香,而且喝後還有一種清涼、幽香、綿長的韻味。”
如果追溯天心茶的歷史,可以說它來源於天心岩上的野生千年茶種樹。這得益於茶山周圍遍佈丹霞地貌,與喀斯特地貌相環抱,使茶樹具有了獨特的氣候、土壤和生存環境。比如,紅砂石經千萬年風化的土壤,常年落葉腐爛而成的肥料,山泉、溪流和蜿蜒的小河形成的溼氣,常年縈繞的霧氣,這些都是孕育天心岩出好茶的天然條件。
汪秀才的一番精闢見解,可謂蓋棺定論。這也許是他此行的主要目的。這與他懂茶嗜茶是有關,也是他與農廬夫妻的茶緣所致吧。
汪秀才是一個很有個性的人。有一年,縣令準備造訪汪秀才,便託一友人捎信給他,汪秀才回信寫道:“我家住房簡陋,家境貧寒,豈能委屈縣令來訪?”直接回絕了。
這與他祖父的一件往事有關。
有一年當地發大洪水,汪氏祖父憂心忡忡,很晚還沒有睡下。這天夜裡,兩個縣役在外出辦事途中經過汪氏山莊,本想只是找個地方休息的。突然,那兩個縣役敲門進屋,他祖父邀請他們入坐,只是彼此看看,並沒有說什麼。
汪氏祖父讓家人給他們做了上好的飯菜,酌自家釀的酒,任他們盡情地吃喝。然後從容地問他們來幹什麼。
一個縣役狡黠地說:“來此無別的,官府正準備辦某一公務,經費不夠,讓我們向你借貸二百白金罷了。”
汪氏祖父連忙答應。
吃完飯後,汪氏祖父就把他們要的錢足額拿出來,放在几案上。
兩個縣役帶著錢走了。出門後就一陣大笑,於是兩人將錢瓜分。
有知道真相的鄰居,便把真相告訴了汪氏祖父。因為經歷了這件事,所以汪氏祖父就告誡他的後人,要世世代代安於蓬門蓽戶,不要顯露財富,不要讓官員進家門。
兩相對比,足見汪秀才的良苦用心,而剛才的品鑑,足以證明天心毛尖具有獨特的口感、舒心的韻致、賞悅的雅姿、柔綿的芳香。
汪秀才興致不減,放下茶杯,又與他倆講了一段荊山名茶塵封的歷史。
荊山是有文字記載最早出名茶的地方。在五代毛文錫的《茶譜》之中談到的名茶——仙人掌茶,就是我國史料中最早見到的曬青茶,出自雲霧山,因其狀似仙人掌而得名。
仙人掌茶屬於唐代名茶,唐時,“茶為人家不可少”的飲料,文人學士幾乎無一不以茶作詩詞。正是有賴詩仙李白,仙人掌茶其名遂傳。當年李白居於湖北安陸,他有一個遠方親戚住在南頤縣,便雲遊至此山中,飲了仙人掌茶,便作詩大加讚賞。唐代李肇《國史補》中就對古峽州荊山一帶有過專門記載:“風俗貴茶,茶之名品益眾……”
講到這裡,汪秀才用十分認真的口吻說:“我們這一帶歷來出名茶。”然後話鋒一轉:“好好做,我看好你們!”
聽到這裡,農廬和巫青確實被震撼到了,一時不知如何作答,就一個勁地點頭。農廬見汪秀才要走,趕緊起身將備好的兩包毛尖遞給他。
“茶就收下了。”汪秀才一副輕鬆愜意的樣子。
巫青說:“歡迎先生常來品茶,多多賜教!”
“好的。”隨後,汪秀才出了店門。
農廬夫妻一直把汪秀才送到巷子口,直到他的背影消失在街道的拐角處,兩人才轉身往回走。
他倆多有不捨,又有一種深深的敬佩和發自內心的感激。倆人相視一笑,又發出一陣感慨:真是三生有幸,遇到像汪秀才這樣的賢達之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