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作為貢品和祭品的記載,可以推及周武王伐紂時期,或者是先秦時期,而茶作為商品的記載,根據現有資料則到了西漢時才出現。
這就是王褒在《僮約》一文中,無意道出“武陽買茶”。
西漢宣帝神爵三年(前59年正月,資巾(今四川資陽人王褒客居在成都安志裡一個叫楊惠的寡婦家裡。楊氏家中有一個名為“便了”的髯奴,王褒常常支配他去買酒。便了認為王褒是外人,為他跑腿辦事就很不情願。
終於有一天,他來到了男主人的墓前進行抱怨:“大夫您當初買我的時候,只是讓我看守家裡,可沒有讓我為別的男人買酒啊。”
王褒知道了這件事,很生氣,就在正月十五這天,花了一萬五千錢從楊氏手中買下便了。便了雖然不情願,卻也沒有辦法,不過他要求:“既然如此,您要像楊家買我時那樣,以後把我應當做的事在契約中寫明白,不然我可不幹。”
王褒此人擅長辭賦,精通六藝,為了讓便了得到教訓,就寫下了一篇題為《僮約》的契約,這個檔案長約六百字,羅列了名目繁多的勞役專案和幹活時間的安排,這樣便了從早到晚也得不到空閒,這麼繁重的活兒使便了難以負荷。
他痛哭著向王褒求情說,如果照這樣幹活,他用不了多久就會累死,早知道這樣,我寧願天天替您買灑。
從《僮約》文辭的語氣上看,這只不過是作者的消遣之作,因為裡面有很多揶揄、幽默的句子。然而王褒就在這不經意之中,在中國茶史上留下了非常重要的一筆。
在《僮約》中有兩次提到茶,就是“膾魚氰鱉,烹荼盡具”和“武陽買茶,楊氏擔荷”。“烹荼盡具”就是煎好茶並備好潔淨的茶具,“武陽買荼”意為趕到鄰縣的武陽(今成都以南彭山縣雙江鎮將茶葉買回。
所以,根據《華陽國志▪蜀志》載:“南安、武陽皆出名茶”,就知道王褒為什麼讓便了到武陽買茶的原由了。
以茶釋禪同樣有趣。這些都是農天一所經歷過的事情。
一杯空茶之悟。
有一次,農天一印象最深的是去尼姑庵裡,尼姑師父就請喝茶,把石斛和石杯都放好了,坐在那兒準備喝茶,結果尼姑師父沒來。
過了一會她來了,坐下來說:“請啊,請啊,喝吧!”說完,她自個逐步就拿起石杯喝起來。
農天一不知該如何喝,問道:“師傅,茶碗裡邊沒有東西,也沒有茶,如何喝呢?”
她再說一句:“請喝。”說著又喝了一口空茶。
農天一持續問道:“師傅,杯子裡是空的,如何喝呀?”
她說:“小兄弟,假如你心裡邊有物,杯子裡邊就有茶。杯子裡面有茶,假如你沒有心,那些也都沒有。”
農天一由此感悟到:愛情是這種,情誼也是這種,同胞般的情誼都是這種。
那麼,禪宗的這樣感受,當時跟尼姑師傅一起兒喝這個空茶的時間,便一下子體悟到家庭、情誼、戀人、友人,本來現實都是這種,猶如一杯空茶,皆同理。
農天一這一次體驗非常獨特,喝茶前,要體驗洗心。
一日,到了如何學茶道的時候了,農天一先是被安排來單個茶屋,這個茶屋就是一個草菴,沒有窗,也沒有洞,只有單個茶門,所有人都得爬進去。
進這個茶屋之前,眾人都要去聽一下水的聲響,並把水潑在手上洗洗手,這時手就懸掉在石頭之上,那水沿著石頭流下去,直接流到地底下,就有異樣鉅細的缸接住每個人流經石頭的水滴,水經過石頭流下去所需五到十秒鐘,流下去便溢位叮叮咚咚水琴的聲響。
——這一過程就叫洗心!
在開始喝茶時之前,主人先得把飲者的心洗一次,才能開飲。
一杯茶之趣。
今日早課,農天一跟學生講茶趣。
明代張源在《茶錄》中寫道:“飲茶以人少為貴,客眾則喧,喧則雅趣會泛泛矣,獨飲曰幽,二客曰勝,三四曰趣,五六曰泛,七八曰施。”
農天一根據其意把它歸納為:一個人飲茶為“神”,兩個人飲茶為“勝”,三四個人飲茶為“趣”,五六個人以上則為“喧”,即是吵鬧和喧雜的意思。因此,品茶不宜人多。
農天一是這樣理解的,所以他跟學生講道:
一個人品茶時,精神易於集中,情感也容易隨著四溢芳菲的茶香而得以昇華,莊子的《知北遊》中寫到:“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因此,才有人稱之為“獨品得神”。
二人對啜稱之為“勝”,表達了一種意境,常言道:“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與知己一起品茗,推心置腹,傾訴衷腸,心有靈犀,無窮情趣,盡在其中。
三四人飲茶為“趣”,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與幾位知心的朋友品茗,相互交流,溝通思想,啟迪心智,調侃人生,互通友晤,取長補短,則受益匪淺。
五六人以上不是不可,但要忌雜,只要是朋友在一起志趣相投,一樣可以品茗論弈,啜飲抒懷,盡享美味。
其實大多品茶人追求的都是一種意境。唐代詩人王昌齡《詩格》雲:“處身於境,視境於心。瑩然掌中,然後用思,瞭然境象,故得形似”。中國茶藝要求品茶時要做到環境、藝境、人境、心境四境具美。以求意趣盎然,情景交融,茶人合一。
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農天一認為飲茶不外乎有兩種喝法:一是解渴,二是品茗。解渴,就是口渴了,並不需要任何方法、理由和環境的情況下,隨意喝上一杯爽口的茶水,一般都是一飲而下,以達到解渴的目的。這是一般人常見的行為。
品茗則不同於解渴,它要求品茶人用心去感受,細細的品,慢慢的嘗,每種茶葉都有它獨特的韻味。不同的季節、產區、人群,對茶的要求也不同,品茶的受益程度自然也不同。
所以農天一說,茶貫穿於日常生活之中,無處不在,且好處多多,趣味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