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聖女峰共有十九座山峰,寧照庵幽藏於聖女峰南麓的小山上,佔地不大,只有兩個清雅的小院和一個建有花房的後園。
不知何年何月,寧照庵就在聖女峰下生了根。給人印象最深的是庵內花草之繁盛,庭院、階前,簷下、走廊,隨處都是繁花似錦。山門、風鈴、茶室,大雄寶殿、琴房,錯落有致,美輪美奐。這些種植精巧,搭配講究,佈置和諧的花花草草,五顏六色,芳香四溢,既讓人心生憐愛,又凸顯高雅的審美情趣和不凡的園藝水準。
和其它寺廟相比,寧照庵是如此與眾不同:鮮花拱繞的大雄寶殿,敞亮的茶舍,古典的壁爐,隨處安置的老舊物件,讓農廬一見傾心,不由得驚訝:“怎麼會是這樣?”
巫青說:“就該如此。”
隨後,她自念道: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農廬見佛臺上有一行字:“佛曰:坐亦禪,行亦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春來花自青,秋至葉飄零,無窮般若心自在,語默動靜體自然。”
農廬雖識文斷字,但還是一知半解。因為他與佛教接觸甚少。
這是說,佛與花本來就是一體,何必拘泥於色相呢!
往裡走,農廬看見一個用玉蝶擺出佛教的一個“卐”字元,不知來由,又覺得稀里古怪的,就問巫青:“這個圖案是什麼意思?”
巫青答道:“表示吉祥喜旋,吉祥無比。”
禪意的庵內已然一座花花綠綠的世界,確實不可思議:臺階上,石凳上,樹樁上,到處擺放著各式各樣的鮮花,可謂匠心獨運。
農廬笑著說:“這麼多花花草草,我沒有幾個認識的。”
“心中有就有,不必苛求。”巫青說了一句佛語。
看著庵內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一物一態,令人心動不已。而一場濃霧剛潤溼過的花草樹木,就更加明媚生動、萌態十足了。
聽到敲竹板的聲音,巫青知道要開齋飯了。
巫青說:“我們去吃齋飯吧,很好吃的。”
此刻,農廬才覺得肚子在咕咕叫,還真的餓了,就說“好的。”
庵裡的人不是很多,一位尼姑從廚房裡出來,跟他倆講了吃齋飯的規矩:吃多少,打多少,不能浪費糧食,浪費一粒米,跪一炷香。
農廬連忙點頭。
於是,他倆就在詩情畫意中享受一頓難得的美食,花草的清香瀰漫在溼潤的空氣中……
茶房就在隔壁。吃完飯,巫青說:“走,喝茶去。”
農廬“哦”了一聲,又有點好奇:“你是不是常來這裡?”
“我仙師帶我來過。”說完,巫青已進入茶房。
只見茶具、器皿,和鮮花,有序地擺放在木桌上,別緻而乖巧,農廬長這麼大還是頭一回見這樣的場景。
不過,農盧的母親跟他提過這裡,說,世間難見這麼好的地方!
用完齋飯喝茶,是庵裡的老規矩,農廬哪裡知道這些。只見巫青洗杯、投茶、沖泡、分湯,樣樣嫻熟,不一會,就把一碗熱氣騰騰、香噴噴的茶遞到農廬面前。
農廬早已渴了,不管茶水燙不燙,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就一口灌進肚子裡,還聽得見那茶水入喉的聲音咕咕響。
巫青見狀,笑得前仰後合,說:“喝茶是慢慢品的,你怎麼一口就喝完了?”
農廬也覺得自己失態了,笑了笑,然後“嘿嘿”兩聲。
巫青告訴他,茶葉是長在天樹上的,是萬物的精華,富有靈性,又像在做示範:“你看,要先聞香,從中體悟大自然的精氣神,經過我們的內心去感知,去品味,解乏去煩,你會覺得它有一種悠遠醇厚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