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認為:茶有三德,坐禪時,通夜不眠;滿腹時,可幫助消化;茶為不發之物,可抑制性慾。僧人解渴、坐禪、祈禱、茶會均要用茶。”
他倆第一次聽到如此妙論,甚感驚訝。
在我國僧人飲茶歷史悠久,因茶有“三德”,利於叢林修持,由“茶之德”生髮出禪宗茶道。僧人種茶、製茶、飲茶並研製名茶,已成為傳統。
徐才運好奇地問:“那何為茶禮?”
方丈答:“茶禮由茶德衍化而來,德禮相配,則人生可成。”
他倆點頭稱是。
農旺年繼續發問:“那禪茶一味又作何解?”因為他剛才進寺院時,偶爾看到了這一句話,覺得不是很明白,故此問。
方丈解釋道:“禪是一種境界,禪是心悟,茶是物質的靈芽,一味就是心與茶、心與心相通,彼此交融。”
他倆聽到這裡,欽佩不已。原來,茶與禪的關係如此高深。
中國禪茶文化底蘊深厚,其精神可概括為“正、清、和、雅”。茶與禪本是兩種文化,在其各自漫長的歷史發展中發生接觸並逐漸相互滲入、相互影響,最終融合成一種新的文化形式,即禪茶文化。
農旺年還有心結,便趁機請教方丈:“茶湯如何保持醇香?”
方丈像誦詩一樣地說:“茶品特色為本,山泉水沖泡為妙,松枝煎煮為佳。”
經方丈如此點撥,他倆對茶都有一種全新的領悟,連連點頭。
見時候不早了,徐才運與農旺年起身作揖,說道:“今天受教了,多有打擾。”
“善哉善哉,阿彌陀佛。”
隨即,他倆進到大雄寶殿,見有功德箱,便往裡面放些碎銀,銀子落入箱中發出沉悶的響聲。於是兩人匆匆離去。
從寺廟回到家後,農旺年就在琢磨方丈講的那些玄妙深奧的茶理。心想:這茶竟有這麼多道道。他也想起他的爺爺常說的一句話:茶葉是靈性之物,要善待它啊。
原來覺得這話樸素,現在倒覺得有些分量。他也在一番醒悟的引領下逐漸改變自己:一會上茶園看看土壤墒情,一會對比茶葉的細微差異;不是在桌邊泡茶品鑑,就是在茶房炒茶。一句話,幾乎沒有閒著的時候。
從攤青,殺青,制形,乾燥,靜下心來進行全過程的揣摩,尤其是注意製茶細節上的把控,練自己的心性、磨自己的耐心,隱隱覺得,他要將一種“禪味”融入茶的世界裡,做出無愧於“茶神”的好茶來。
這天,農旺年正在製茶,讓兒子幫忙,父子倆忙了一個上午。制完茶後,農敬堂給父親端上一杯熱氣騰騰的茶,問道:
“父親,黃茶有哪些特點?”
農旺年認真起來,回答兒子:“黃茶是輕發酵茶,只是在乾燥過程前後,增加一道悶黃工藝,促進物質部份氧化。加工方法近似綠茶,主要是鮮葉殺青、揉捻、悶黃、乾燥。悶黃最重要了,這是黃茶的主要特點。”
農敬堂給茶杯添水,農旺年抿了一口,放下茶碗,又說道:
“主要做法是,將殺青和揉捻後的茶葉用紙包好,堆積後也可以溼布蓋上,時間以幾十分鐘或幾個小時不等,讓茶坯在水熱作用下進行自動氧化,形成黃色。”
農敬堂說:“那黃茶難就難在悶黃了。”
農旺年點頭,又特別叮囑兒子:“初製茶時,你要重點掌握好溼熱和乾熱兩個關鍵工序,溼熱形成黃葉黃湯,滋味醇濃;乾熱的作用就在發展黃茶的香味上了。”
“父親,孩兒明白了。”
農旺年加重語氣:“熟能生巧,你以後要勤加練習。”
“好的,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