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親?
這麼突然?
上一世姚衣留學回國以後母親才有這方面想法,現在是怎麼回事,這就想抱孫子啦?
“姐,我今年才二十,你見過二十歲相親的嗎?”姚衣哭笑不得,“媽怎麼想的,要相親,也該是你去相親啊。”
“哼哼,我可是待在象牙塔裡的小仙女,憑什麼相親?”
姚衣恍然,原來是因為退學。
蝴蝶效應的理論聽了不知多少回,卻沒想到重生的蝴蝶這麼快就扇動了翅膀。
“行,我知道了。”姚衣爽快答應,“那你一會兒把女方的情況和聯絡方式發我郵箱唄,等我找著工作了就跟她見個面。”
“喲,這就答應了,都不掙扎一下?不像你的作風啊臭弟弟。”
“相親嘛,不合適的話,就是一頓飯的事兒,為了讓媽開心我也得去啊,要是很合適,那不是更好?”
“呃,說的也是。”姚靈被弟弟兩句話說的啞口無言,沒能享受到調戲弟弟的快感,她既失望又意外。
姚衣當然不願接受父母對自己婚姻的安排,換作二十歲的他,必定反抗到底,但如今姚衣有更溫和更妥當的手段。
拒絕服從,拒絕溝通,是大部分年輕人面對矛盾時的本能反應,但這樣做非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激化矛盾。
要知道,不論是父母還是領導,不論他們表現得多麼成熟,他們也是有血有肉有脾氣的人,耍賴式的反抗只會把他們推到自身的對立面,甚至迫使他們採取更強硬的手段。
硬碰硬,誰吃虧?只能是弱勢方吃虧。
所以,遇上這種情況,應該假意順從乖乖聽話,讓父母認為自己與他們站在同一陣線,然後再找機會透過溝通將自己的理念灌輸給父母,潛移默化改變他們的想法,最終達到目的。
譬如相親這件事,與其滿地打滾撒潑耍賴,不如爽快答應按時赴約。
與女方見面過後,回家與父母溝通,擺事實講道理,說清楚兩人之間存在哪些問題,為什麼不合適,再表示很期待下一位相親物件。
這時父母會怎麼想呢?會認為你是在逃避個人問題,是在跟他們作對嗎?當然不會,只要言之有物,他們會認為你是認真對待,並對你的態度感到滿意。
如果他們沒過多久又給你找到下一個合適的相親物件,再把上述過程重複一遍即可。三番五次過後,父母多半就會放棄讓你相親的想法,轉而支援自由戀愛和“必要的等待”,畢竟父母也有自己的事情,不可能專為你相親說媒。
也許有人會問,如果相親物件非常合適,挑不出一點毛病該怎麼辦呢?
對於問出這種問題的人,姚衣會建議他去醫院看看腦子。
翻過千山萬水都不一定能找到一位合適的伴侶,如今送到你面前你還不牢牢抓緊?那肯定是腦子出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