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戚公之後,浙兵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大明朝最精銳的軍隊之一。
他們不僅承擔著東南沿海的防倭大任,還南兵北戍,前往北方與蒙古人作戰,到戚繼光身後的萬歷二十五年,王士性撰述《廣志繹》時,已是“九塞、五嶺,滿地浙兵”。
萬歷援朝一戰中,原浙江兵為主的老戚家軍和被戚公整訓過薊遼軍,成為了這場戰爭中明軍的主力,攻克牡丹峰,收複平壤,都有浙兵的身影。
攻打平壤時,年過花甲的戚家軍老將吳惟忠左肋中彈,血透衣甲依然站在最前沿指揮,收複漢城時,浙兵先頭部隊千餘人馬,剛到漢城城下,數萬日軍竟緊閉城門不敢出戰,朝鮮的史書上處處可見對浙兵的贊譽。
不過輝煌之後,總是衰落,如此強軍,也避免不了敗亡的命運,他隨著王朝的腐朽,一同走向終結,終於在渾河血戰以後,就此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
此戰之後,浙地兵馬沉寂數十年,直到江南抗清,才又慢慢打出了一支新的浙兵。
這支浙兵就是魯王麾下的人馬,其精銳程度,雖然比不上歷史上的戚家軍,可是也足以稱為精銳。
時光荏苒,在浙兵沒落幾十年之後,魯王手下的新浙軍,終於再次走上歷史的大舞臺,掀起一場內鬥的大浩劫。
這同他們的先輩相比,顯然不是那麼的光彩。
魯王大起浙地兵馬,傾巢撲向南京,走到潥陽時,便發現情況不對,早該亂起來的南直居然沒有一絲動亂的跡象。
這讓魯王意識到,可能出了問題,唐王再三催他起兵,言他已經動手,他故意推遲過來,南直這邊應該早已大亂,可是事實上卻沒有一點動靜。
魯王馬上就意識到,他被唐王給耍了,唐王故意提前告訴他時間,讓他先一步起兵,把他誆騙到南京來,讓他做反賊,給南京朝廷施壓,而唐王則好從中謀取南京大權。
這對於魯王而言,真是個很痛的領悟,他在浙江祭天,發布檄文,完全就像個傻子一樣。
“直娘賊!不講道義啊!狗日的過河拆橋,騙孤王來打投陣,背罵名,真不是東西……”
魯王打著平定唐、楚內亂的旗號而來,可是他旗號都撐起來了,唐、楚卻還沒打起來,這他孃的就尷尬了。
一時間,魯王彷彿吃了一嘴蒼蠅一樣難受。
而這時,隨著他的人馬開進南直,浙江兵馬越境的訊息,便很快就被傳到南京,朝廷質問的使者轉眼便撞上了魯王。
內閣作為中央政府,對魯王率領浙兵入境,進行了責問,讓他馬上率兵返回浙江,入京接受詢問。
同內閣使者一同來的,還有唐王寫給他的明信,開頭便斥責他造反,斥責他不顧大局,為了私利,置百姓於水火之中。
這幾乎就是魯王檄文中質問唐、楚的言詞,現在唐王直接拿過來指責他,魯王就沒見過這麼不要臉的,他肺都快要氣炸,大罵唐王無恥。
這時,他大軍已經開出浙江,開弓沒有回頭箭,哪裡還有回頭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