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成為豪格倚重的一支力量,除了吳三桂之外,投降金國的孫可望也得到了豪格的重用。
豪格不是不知道孫可望是個野心勃勃之輩,這種人最好直接殺掉,以絕後患,可是如今朝中孟喬芳、韓朝宣等人一派獨大,滿人大都被擠出了朝堂,豪格便不得不留下孫可望。
孫可望是外來投降的勢力,加上他的出身,肯定與韓朝宣等漢族士紳玩不到一起去,必然會受到韓朝宣等人的排擠,他想要在金國立足,就只能依靠豪格,而豪格也需要他來牽制韓朝宣一派,所以重用孫可望就成了必然的事情。
孫可望投降金國之時,只剩下千餘人跟隨,豪格沒有將他的人馬打散,反而將屬於漢族官紳的一萬人馬交給了他。
這一是壯大孫可望的實力,削弱永平王孟喬芳的實力,二是讓他和孟喬芳、韓朝宣等人鬥,以達到分化漢臣的目的。
豪格這個舉動,果然引起了孟喬芳、韓朝宣的反擊,孫可望在西安待不下去,豪格只能封其為歸義王,提督嘉峪關以西的軍政要務,鎮守敦煌、瓜州、哈密衛、安西、玉門等地。
這些地方基本都是金國新得之地,原來被吐魯番和蒙古人控制,勢力盤根錯節,而且信仰複雜,有信仰綠教的,也有信仰黃教的,還有胡化的漢人,很難控制。
孫可望到了關西之後,將駐節之地放在了瓜州,便開始治理這關西數百裡之地。
孫可望打仗不行,內政卻是一把好手,他到了瓜州之後,首先就將黃教的幾個仁波切,趕回了藏區,然後又打壓綠教,規定河西走廊上的漢、蒙、回、藏四民,都必須遵守金國的法令,各教派不得私收賦稅和要求信徒捐獻,另外河西走廊所有的居民,都必須向金國納稅。
他這樣搞,自然引起了宗教和一些大部落的不滿,可是孫可望最擅長的就是吃大戶,打土豪。
孫可望不怕他們鬧事,就怕他們不出聲,一旦他們鬧事,他就有了動武的藉口,而一旦動武,那他就會要錢有錢,要糧有糧,能夠在河西走廊開啟局面。
他這招如果在關中用,肯定會被韓朝宣等漢族大臣噴死,欲殺之而後快,可他在河西走廊上搞,卻沒有影響到漢族士紳的利益,所以並沒有多少人反對。
孫可望以雷霆手段,剿滅了兩個不服的部落,然後又殺了幾個宗教首領,一改當初豪格寬松的宗教政策,以狠辣的手段震懾住了河西諸部,將原本鬆散的河西之地,慢慢整合起來。
等到初步整合之後,孫可望便開始一面恢複畜牧業,將一些不服教化的部落首領和宗教領袖的資産,主要是牛羊和馬匹,分給牧民放養,然後與牧民平分收獲,使得牧民的積極性大大提高。
另外,他還開設邊市,同蒙古人、藏區,甚至和葉爾羌進行貿易,積蓄財富,使得金國對河西的控制顯著加強,連韓朝宣、孔聞褾等人對他的看法都有所改觀。
瓜州,如今就是整個河西走廊上一個重要的物資集散之地,孫可望在這裡開設了一個集市,四周的牧民和商人都慕名而來,使得瓜州比之以前,繁華了幾倍。
孫可望十分重視集市,關中的茶葉、布匹、瓷器等貨物運送到此,換取了牛羊毛皮,甚至馬匹,然後又運回關中。
這一來一回就能賺個幾倍,巨大的利益促使更多的關中商人過來,這不僅給孫可望帶來賦稅,同時也改變了關中士紳對他的映象,覺得這個泥腿子出身的殺人魔王,或許還有些用處。
原本鬆散的河西之地,在他的經營下,似乎有了點絲綢之路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