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理由,似乎說的過去。
別看現在明軍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好像很威風,但那是因為南方的地形,不適合北兵作戰,而且王彥老謀深算,每次大戰幾乎都選擇酷暑難耐的夏秋之間,還制定了所謂夏攻冬守之策,可謂機關算盡。
雖然這些策略在南方有用,明軍也表現出了非凡的站力,但一旦過了淮河,出了秦嶺,在一望無際的大平原上,南方的步兵,還是很難與騎兵爭雄,因此王彥想要北伐,必定需要一隻龐大的騎兵作為後盾,而這又必然使得,他對於滿清降將的態度發生變化。
之前,明朝處於劣勢,自然要用死磕來顯示決心,但現在局勢好轉,政策上便也要靈活起來。
譚泰想了一陣,如果是這個理由的話,王彥確實會保他一命,至少是保他一段時間。
“怎麼樣?”方逢年見兩人臉色變化,笑問道。
張存仁、譚泰對視一眼,忽然兩人齊齊單膝跪下,“我等願意歸順衡陽王。”
方逢年見此,點點頭,“既然如此,你們納個投名狀吧!”
在南京被明軍攻佔一個月後,浙閩總督張存仁,徵南將軍譚泰,浙江巡撫蕭起會,領著四萬多清兵,投降明朝各派,長江之南盡數被明軍光複的訊息傳到北京。
滿清朝野立時動蕩,與這些訊息一同傳來的還有一份明朝邸報,上面有張、譚二人揭帖各一封,其中盡是大罵多爾袞以及滿清朝廷之語,歷數滿清各種暴行。
多爾袞觀之暴跳如雷,有下屬便建議殺張存仁、譚泰全家洩憤,但多爾袞對此還是有些猶豫,他理智上知道兩人也是迫不得已,留下家眷或許今後還能再反過來,殺了家眷,兩人便徹底歸明。
多兒滾對此有些猶豫,這時大學士詹霸卻故意說道:“如今局勢逆轉,人心動蕩,不殺二人家眷震懾,恐還有人效仿。攝政王是想挽回這兩人心意,還是想整個大清內部不穩呢?”
清廷內部劇烈震蕩,不殺兩人家眷,今後確實容易使人效仿,對多爾袞來說,現在穩定大於一切。
這麼大規模的投降明朝,歷史罕有,必須要殺住這股風氣。
多爾袞隨即下命興投明大案,將張存仁、譚泰、蕭起會,已及投降將官滯留北京的家眷共計四百餘口,悉數斬殺,清廷內部對此噤若寒蟬。
不久多爾袞斬殺張存仁、譚泰以及部分降將家眷的訊息,便透過明軍情報,傳到南京。
這時被王彥軟禁已有多日的張、譚兩人得知家眷親屬悉數被殺,痛哭啼血,發誓必然向多爾袞複仇。
幾日後,王彥抽出時間,面見二人,一番勉勵後,讓二人領降軍,發往湖廣馬場,幫助王彥訓練騎兵。
對張、譚而言,他們自然知道,家眷被殺與王彥和明朝的運作,脫不了幹系,但多兒滾的做法,也確實寒了兩人的心,他們現在沒有第三條選擇,只能發揮自身能力為明朝效命。
浙江的事,張、譚兩人的事,只是九月間明朝諸多事務中的一個小插曲,隨著秋收臨近,一個更大的挑戰,已經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