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大將軍,我們已經有五年沒見了吧?聽落升說你想見我,不知道大將軍找我所為何事?”荊州城下,鄧元覺笑著對項通道。
原本還在吉州城坐鎮的鄧元覺收到石落升的書信後,就把城中的所有事務都交給太尉袁成策,自己隻身一人來到了荊州城。
對面的項通看著比自己還年輕七歲的鄧元覺也是百感交集,這些年來楚國的國力不知道要比宋國強多少,要不是眼前這人,自己早就踏平宋國,建立了不世之功。
可就是因為鄧元覺的存在,才讓自己一次次的無功而返,同樣也正是因為自己一次次的無功而返,才成就了鄧元覺天下第一名將的稱號。
項通神情有些複雜:“鄧大將軍,我們交手也有二十多年了吧,以前都是我去進攻你們宋國,沒想到短短五年功夫,你們居然壯大到能主動進攻我們大楚的地步。”
“我現在才有點明白,為什麼田無忌明明知道暫時沒辦法滅掉燕國,還常年派一支大軍進攻漢中城。齊國的國力遠勝於燕國,十萬大軍的開銷對齊國來說不值一提,但是對於燕國卻是不小的負擔。一年兩年,他們或許還能撐得住,十年八年燕國非得被拖垮不可。”
“田無忌的眼光比我看得長遠,五年前我就不該退兵,如果也一直和你們消耗下去,宋國說不定現在也垮了,又哪有能力去救援燕國,甚至還敢來偷襲我們大楚。”
鄧元覺又是一笑:“你說的沒錯,如果當年你不撤軍,一直和我們耗下去,最後先跨的一定是我們。可惜,項大將軍你被自己的個人利益矇蔽了雙眼,沒有看清大勢。現在你就算再想和我們耗,我們也能耗的起了。”
項通嘆了一口氣:“怪不得田無忌一直以來只把你和燕赤行視為他的對手,以前我心裡還不服氣。現在總算明白,或許在用兵方面,我並不比你們差,但是對於整個大局的把握,我確實不如你們。”
說到這裡項通情緒有些低落:“這次我約見你的原因,想必你也猜到了吧,開個價吧。”
事情會發展到這一步早就在鄧元覺的預料之中,在來之前就和太子肖衍商量好了,如果項通真是來議和,該開出什麼條件。
鄧元覺不假思索道:“我提出的條件不會過分,請大將軍放心,如果最後和談成功,我不僅可以放高義的八萬大軍離去,還可以把高克恭也還給你們,但是作為交換,嶽州城得交給我們,另外我們大宋現在所佔領的所有城池,也歸我們所有。”
鄧元覺提出的這些條件,在出發前就已經和太子肖衍商量好了,肖衍也沒有意見。宋國畢竟不是齊國,不能獅子大開口,再提出其它條件,項通也不會答應,至少目前楚軍並不處於下風,相反對方的兵力和自己相比還佔有一定的優勢。
項通心裡清楚鄧元覺的要求其實並不過分,吉州郡已經被宋兵佔領了,想讓他們吐出來是不太可能了。至於黃州和荊州兩城也不用想,自己打荊州也有一個月了,還是沒有半點進展。
雖然知道不過分,但項通要是就這麼答應了鄧元覺,熊煥那邊也不好交差,和齊國談判,適當的讓步還情有可原,面對宋國這個被欺負了兩百年的國家也要讓步,這讓熊煥的面子放哪?
項通拿不定主意,只好道:“你提出的條件容我考慮幾天,十天之後我再給你答覆。”
鄧元覺自然知道項通顧慮什麼,故意施加壓力道:“可以,不過還請項大將軍要儘快給我答覆,你也知道我們陛下特意派了太子殿下來吉州城督戰,太子可是每日都催我出戰,我一拖再拖,也不能總拂太子的面子。”
項通壓根就不信鄧元覺的話,在宋國的軍事上,別說是太子肖衍,就是肖道成本人有什麼想法也得先徵求鄧元覺的意見,更別說是打仗這麼大的事了。
回到大營,項楚走上前問道:“父親,我們私自和鄧元覺議和,陛下要是知道了,他能同意嗎?”
項楚問的也是項通現在所擔心的,項通想了想道:“必須要說服陛下同意,你也看到了,光一個石落升就這麼難纏,現在鄧元覺也來了,你覺得我們還有機會拿下荊州城嗎?當初我們可是二十萬大軍都沒有拿下只有五萬人駐守的餘州城,現在十萬大軍就能拿下四萬人駐守的荊州嗎?”
“陛下一開始就不應該派高義來救援吉州,一點問題沒解決,反把自己陷入險境,我們現在過來能做的只有阻止鄧元覺再進攻別的地方,想一舉收復失地,那是不現實的,陛下必須要認清這一點。用嶽州這座小城,換回我八萬將士的性命。如果陛下不答應,一直就這麼耗下去,等到糧食殆盡,嶽州城也就不攻自破了,這也是鄧元覺一直不進攻嶽州的原因。”
遠在壽春的熊煥接到項通的上表,看完就勃然大怒,重重的摔在地上,罵道:“好你個項通,朕花了八十萬兩銀子把你救出來,是讓你去救援吉州的。你倒好,去了之後未立寸功,反而私自與宋軍議和。這要傳了出去,讓朕的顏面何存?我們大楚什麼時候淪落到與宋國也要講和的地步?”
站在熊煥身旁的丞相吳世奇撿起地上的奏表匆匆看了一遍,道:“陛下息怒,大將軍一心為國,現在也是遇到了困境,才會出此下策的吧。”
熊煥更怒:“遇到困境?他能遇到什麼困境?朕給了他十萬大軍,再加上嶽州城的八萬人馬,他手上能呼叫的兵力足有十八萬之多,而宋軍只有八萬人,強弱如此懸殊,他居然會束手無策,還想著要議和,他還配做我們大楚的大將軍嗎?”
吳世奇和項通的私交雖然談不上有多好,但彼此之間也不是政敵。現在眼見熊煥對項通起了殺心,吳世奇趕緊勸慰道:“陛下這就有點冤枉大將軍了,雖然我們有十八萬大軍在吉州戰場,但是項大將軍自己能呼叫的人馬只有十萬,面對鄧元覺優勢並不明顯。”
“大將軍奏表上也說了,和宋國議和並非是打不過他們,只是沒有辦法在短時間內取勝,而嶽州城糧草有限,時間拖久了,那八萬大軍就要保不住了,大將軍此舉也是無奈,只是想用嶽州城換八萬大軍和大司馬回來而已。”
吳世奇故意提到高義,就是想要轉移熊煥的注意力。
熊煥果然大罵道:“提起這高義,比項通更令朕生氣,朕也給了他十萬大軍去救援吉州,誰知道他屢戰屢敗,後來乾脆被鄧元覺嚇得龜縮在城內不敢出戰,剩下的八萬大軍反倒成了累贅。等他回來了,朕一定要嚴懲他。”
吳世奇見熊煥怒火已經轉移到了高義身上,這才試探的問道:“那大將軍那邊的提議,陛下您同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