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天下午,張峰毅就活蹦亂跳的接著拍戲去了,雖然走路的時候,行動還是有點兒彆扭,可這哥們兒是真能忍,愣是一直咬牙堅持。
對此,易青也只能表示佩服了。
《霸王別姬》劇組這邊的工作大概還要持續到年底才能結束,張一謀的《菊豆》也只能等著了。
不過,易青抽時間和張一謀見了一面,這老哥們兒好像也不著急了,每天悶在家裡就是畫分鏡頭,時不時的參加一個訪談節目。
集齊了歐洲三大之後,張一謀在華語電影圈子裡的名氣也是越來越大,聽他說,已經有港臺的投資方聯絡過他。
易青並不限制張一謀去外面拍戲,只要把公司的活先給幹完了,剩下的時間,他願意幹什麼就去幹什麼。
不過眼下來看,張一謀倒是還沒生出外心,當然了,這大概也是因為,找到他的那些投資方提供的劇本,實在是不怎麼樣。
《代號美洲豹》,這破片子可以說是張一謀從影以來拍的最爛的一部電影了,《十面埋伏》都比這玩意兒強得多。
對方連劇本都送來了,易青前世看過這破片子,講的是恐.怖.分子劫持寶島富商的私人飛機後,迫降於京城地區,然後海峽兩岸攜手打擊劫機犯、解救人質的故事。
前世,張一謀拍這片子,主要是因為當時他正經歷婚變,國內媒體一直在關注著他和鞏麗的感情問題,他被打擾的煩了,正好這時候有香江的投資方找到了他,他大概是覺得閒著也沒什麼事,再加上,他和鞏麗一直被媒體過分關注,想要在一起都難,乾脆藉著拍電影的機會躲清靜。
可這不電影拍到一半,張一謀就想放棄,因為實在找不到感覺,但是,那時候已經花了投資人不少的錢,他不好意思欠朋友的人情,只得繼續拍下去。
後來,張一謀自己都說並沒有用心拍這部電影,只用了27天,就草草拍完了。
總的來說,這部電影在攝影和場面排程方面還是頗具匠心的,依稀可以看出張一謀特有的粗獷風格。
不足之處就在於整部影只是被情節拖著走,眾多的人物除了為完成劇情發展而動作外,幾乎毫無個性可言。
整部電影給人的感覺猶如一篇新聞報道,寫事不寫人,只是用攝影機敘述了一個“虛枸的故事”,失去了故事刻劃人物的特有魅力,而對原本有戲可挖的地方,也只是浮光掠影的一筆代過,人物個個似提線木偶一般,在鏡頭前,毫無自主意識地匆匆動作著,很難區別出“這一個”和“那一個”。
以至於,後來張一謀自己都不願意提這部電影,也很少有人知道,張國師曾拍過這樣一部電影。
現在張一謀既然成了新畫面的人,易青自然不能看著他自毀名聲,好歹也是集齊了歐洲三大的大導演,鼓搗這玩意兒,不是給自己臉上抹黑嘛。
張一謀也沒看上這破劇本,專心研究著他的《菊豆》,看張一謀這麼敬業,易青也得給點兒獎勵。
正好他和韓三爺訂好了明年要實施大片計劃,導演的人選,就定在張一謀的身上了。
拍大片,資金不是問題,特效也不是問題,真正的難點是劇本。
未來的國產大片不少,可是適合現在的卻沒有多少,本來易青想要重新寫一個的,但是,挑來揀去的總沒有合適的。
既然要拍中國的大片,那就必須得有中國特色才行,不能像《刀鋒戰士》那樣,披著中國的外衣,核心還是美國的超級英雄題材。
這樣的電影,就算是往裡面新增再多的中國元素,也是白扯,提到《刀鋒戰士》,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美國的驚奇漫畫。
確定中國特色,接下來就是要選拍那個型別的電影,武俠、歷史、神話,好像可供選擇的也就這麼幾種了。
首先排除的就是歷史,在沒有積累足夠的經驗之前,這個題材的電影,易青暫時不想動。
他可不想最後折騰出一個《荊軻刺秦王》,耗資巨大,卻收穫甚寡。
接下來就是神話和武俠了。
中國的神話故事遠比西方的要豐富的多,西方的神話體系亂七八糟的,而且裡面的汙糟事太多,中國的神話就不同了,體系嚴謹,豐富多彩。
單單是一部《山海經》就夠拍上一輩子的了。
但是,思來想去的,易青還是暫時熄了這麼心思,要拍中國的神話故事,這個工程太大了,不單單是特效的問題,首先得重新編排故事,選取一個節點,這顯然不是易青一個文抄公能完成的。
那麼,最後就剩下武俠了!
《英雄》。
易青立刻就想到這部電影,本來還打算留著放在以後再啟動的,但是現在既然中國的大片時代要提前來臨,那麼,這部電影也就只能提前問世了。
張一謀後期拍了很多的商業大片,但是,要說最成功的毫無疑問就是《英雄》,像《十面埋伏》、《滿城盡帶黃金甲》,還有後來那部《長城》,都什麼玩意兒啊,不倫不類的,讓人看了半天都是一頭霧水。
《英雄》的故事將時間定位在戰國末期,透過明暗交叉的敘事方式,講述了一個名為刺秦,實則為天下大義的故事。
整部電影無論是在敘事手法,還是在細節的處理上,都可以說,做到了極致。
這部電影也是張一謀面對電影全球化和商業化的背景下,實現自身藝術轉型的一個重要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