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委會今天組織的晚宴,主題是交流,說白了,就是法國人藉著主人的優勢,為自家的導演,演員做推銷。
參加這場晚宴的除了過來參展的各方團隊,還有很多法國導演和演員,他們全都是來尋找合作機會的。
易青對這種活動沒什麼興趣,但是,組委會發出了邀請,不來又不行。
要知道來參加個電影節這麼麻煩,他還不如在香江多陪陪中森明菜。
他們剛到宴會廳,就各自散開了,張一謀和鞏麗帶著翻譯去和各路英雄好漢交流,易青不習慣有人跟著,就一個人在這露天的宴會廳裡閒逛。
不得不說,今年的戛納電影節真的是精窮了,說是晚宴,可準備的酒水飲料還有吃的,那簡陋的程度,讓易青都懷疑自己是不是又穿越了。
回到前世高中時候的元旦晚會,那個時候,用餐標準大概還比現在強那麼一點點。
對周圍的那些人,不管男女,易青也是一點兒興趣都沒有,外國人在他的眼裡,除了膚色,長得都差不多,既然記不住,乾脆也就別去刻意的結交了。
回頭再叫錯人家的名字,那多尷尬。
“蹦書!”
易青正研究今天晚宴準備的紅酒呢,就聽到身後有人說話。
這個是他唯一能聽懂的,法國人見面就這麼一句“蹦書”,意思是你好,單調的很。
哪像咱們大中國語言豐富多彩。
“吃了嗎,您!”
“好久不見!”
“上哪浪去了?”
易青有些納悶,難道在這地方還能遇到熟人?
下意識的回過頭,然後直接就呆了。
易青記不住多少外國人的臉,但是,眼前這個人除外,不管是她年輕的時候,還是成熟期,亦或是上了年紀之後。
只因為她是蘇菲.瑪索!
有一種全世界都公認的說法:如果青春有張不老的臉,那一定是蘇菲.瑪索14歲的模樣
據說蘇菲.瑪索的第一部電影《初吻》選角的時候,14歲的蘇菲.瑪索在鏡頭前,按照導演的要求從左到右,從低頭到仰頭,全面360度在攝像機面前展示了自己的面龐,讓導演選擇。
最後導演的結論是沒有死角。
東西方審美的差異,在蘇菲.瑪索這裡得到了統一。
男女喜好的不同,在蘇菲.瑪索這裡得到了調和。
她的氣質表多變,從諜戰片的邦女郎到安東尼奧尼的收官之作《雲上的日子》,從《初吻》驚豔亮相到《勇敢的心》大放異彩,其中無一雷同。
她也許不是法蘭西偉大的女演員,但如果要在星光璀璨的法國女演員中挑選一位做代表,那只有她一一蘇菲.瑪索。
真實、堅強、勇敢、獨立、灑脫。
這些都是她身上的標籤,但要說她給世人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顯然還是她那精緻的面龐。
1980年底,蘇菲.瑪索的第一部電影《初吻》上映,伴隨著男孩兒將耳機戴在女孩兒頭上這一幕,法蘭西之吻誕生了。
據說在這部電影開機之前,導演克洛德·皮諾託為了甄選《初吻》的女主角已經面試了上千位女孩了。
但是,女主角的人選一直懸而未決,這讓他的心情有些焦灼,他甚至懷疑自己有些審美疲勞了。
此時,住在巴黎郊區的蘇菲.瑪索看到了一份招募啟事。
小小的蘇菲.瑪索想了一下,和出去做銷售還有做卡車卸貨的兼職比起來,女主角似乎也不是太差的工作。
為了多賺一點零用錢,蘇菲.瑪索央求母親帶著自己去參加了面試。
那一年,蘇菲.瑪索14歲,穿著土氣,除了臉,她沒什麼出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