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青前世看過很多郭保昌的專訪,也看過不少網上關於這個宅門逆子的報道,對郭保昌恐怕除了他本人之外,再沒有誰比易青更瞭解了。
郭保昌自幼在宅門裡成長,不過因為是養子的身份,讓他自小並不受待見,整個大家族裡的恩怨情仇,幾度興衰他都是耳聞目睹、親身經歷。
郭保昌兩歲時,親生父親凍死在街頭,母親以80塊大洋把他賣了,然後他三姨借錢把他贖回來又以200塊大洋——給!賣!了!
買主正是京城響噹噹的“同仁堂”,養母郭蓉對他極好,從此他從一個小要飯的成了宅門裡的少爺。
他天賦異稟,5歲唱戲,8歲寫文,養母在他14歲時教喝酒,16歲時教抽菸,告訴他“這個家所有的爺都會抽菸喝酒,你不會怎麼行。”
正是因為看多了世態炎涼與家族恩怨,郭保昌16歲就萌生了把宅門裡的故事寫出來的想法,然而他的創作之路卻命運多舛。
初稿被母親以“家醜不可外揚”為由一把火燒了;特殊年代二稿被燒了;平反後和妻子離婚,三稿又被妻子一把火燒了!
可就算是手稿三次被毀,也沒有燒了郭保昌的創作激情,最終才有了轟動中國電視劇圈子,被奉為經典中經典的《大宅門》。
後來看過這部電視劇的觀眾或許都注意到,在片頭的畫面中有一副水墨畫面,一人在宅門前長跪不起,那個人就是郭保昌。
電視劇《大宅門》大獲成功,把家族秘聞搬上熒屏的郭保昌並不後悔,但是畢竟有違祖訓,畢竟違背了養母的意願,養育之恩,所謂家醜不可外揚,他覺得對不起家族,更對不起自己的母親。
郭保昌自覺愧對母親,於是化身水墨人物長跪不起,跪的正是對母親的那份永遠無法彌補的愧疚。
也正是因為郭保昌幾十年的堅持,後來的觀眾才有幸欣賞到了這部佳作。
可以說,在中國電視劇發展史上,《大宅門》可能是相當長時間內都難以超越的一個巔峰。
劇中人物鮮活豐富,時間跨度滄桑,故事情節跌宕起伏,絲絲入扣,蕩氣迴腸。
一部《大宅門》將百年家族史置身於歷史大潮中演繹,家與國的情懷雙雙具足,每一箇中國人都從中看到了近代以來,家國情懷最感同身受的記錄,也從百年中醫藥世家的沉浮中,看到了歷史大長河滾滾向前留下的精彩一頁。
前世的易青也是個宅門迷,這部電視劇更是不知看了多少遍,一直到他重生之前再看,依舊不會覺得乏味,每一次易青都似乎能看出不同的人生體悟,真可謂是經久不衰,在電視劇行業幾乎沒有對手。
這樣一部優秀作品的誕生,是郭保昌從小在中華百年老號同仁堂中耳聞目睹和幾十年來積累創作而成,幾十年中又經歷特殊時期、母親禁寫、離婚等等數次稿件被毀,幾經波折依然重新提筆。
並且,在電視劇拍攝過程中又歷經版權紛爭、投資人騙局、拍攝中斷、演員更換等等種種磨難,終於在2001年才搬上熒幕。
那個時候,距離郭保昌16歲第一次開始創作《大宅門》,已經過去了整整四十多年。
皇天終於不負有心人,大有追趕曹雪芹“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的勁頭。
如果說《大宅門》是一部經典,那麼經典的《大宅門》的創作過程,本身也是經典。
在易青看來,這部劇之所以成為經典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人物的設定極其成功。
《大宅門》裡的人物設定,沒有任何主觀的臆斷,不是為了寫某個人物而去寫,不是火氣很大地為了創造矛盾而創造戲劇矛盾,而是冷靜旁觀,清醒地記錄下來。
這可能是潛藏在郭保昌內心深處的智慧與眼界,所以在他的筆下,沒有完美的人物,只有特定歷史條件下的人情冷暖,一切都留給觀眾自己去評判,一切也都是最真實的人間煙火。
當然這是作者從小在大家族長大,親眼目睹了各種人物與各種人生冷暖的必然結果。
因為現實中的宅門裡的人就是那個樣子,有喜怒哀樂,也有愛恨情仇,有謙謙君子,也有陰謀狡詐。
在大宅門裡,既孕育出了白景琦這樣的接班人,也孕育出了白敬業這樣的敗家子,大宅門既有對下人無比寬容的領袖風範與貴族胸懷,也有封建社會固有的對失足女或戲子的無情鄙疑。
正因為如此,每一次看,觀眾都能從不同角度看到自己或者身邊人的影子,因為真實的生活就是不完美。
比如男主角白景琦,他是陽剛男兒的代表作。換句話說,七爺就是世俗狀態下最男人最爺們的那類人。
天不怕地不怕、說到做到的、關鍵時刻的果斷、有情義有擔當、對愛的勇猛、外敵入侵時的家國情懷。
七爺身上的男人味,讓人愛得欲罷不能。
這一點,每一個看過《大宅門》的觀眾都能感同身受。
如果說《紅樓夢》裡的賈寶玉是陰柔的叛逆典型,那白景琦無疑是陽剛的叛逆典型,他把男人最極致的狀態演繹得淋漓盡致,不得不被人佩服。
大部分觀眾第一時間看到白景琦,都是認為他是完美的男人化身,看白景琦的時候,會對白景琦的一世英名所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