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對啊,不過不是以前,我一直都在玩滑板。”陳濤有些疑惑,他不知道李儉為何在這個時候,突然關心其他的業餘愛好了。
“你……有幾塊滑板?”
……
李儉收穫了兩塊滑板,又拿走了黃承志和胡志嘉的木棍,用繩子和布條將滑板和木棍相互固定,形成“口”字形的框。一對平行邊是滑板,一對平行邊是木棍。
又拿一根布條拴在木棍中心,一輛簡易板車就完成了。
將蛇皮袋橫著放上滑板,兩頭搭著,再用布條從兩個蛇皮袋的腰部穿過,與木棍捆在一塊,多繞幾圈,簡單的固定工作宣告結束。
李儉和陳濤站起身來試了試,發現蛇皮袋容易左右闖動,但要是把左右都捆上防止闖動,滑板和木棍之間的連線又會變形走樣。
到底不是正牌的繩藝大師指很會以繩結實現功能的人),幾個動手能力算不上強的學生琢磨了半天,沒法以打結的技術解決這個問題。
解決不了就不解決了,天底下又不是隻有打結能夠解決固定問題,人本身才是那個最關鍵的因素。
“黃哥嘉哥,你們試試拉著行李箱的同時,扶著這兩個蛇皮袋。只要扶著就可以了,應該不用使勁。”放棄用改良打結方式解決問題的一瞬間,李儉覺得舒暢極了。
四人協同動作了一番,如果只是前進後退,這玩意確實夠用了;但要是需要轉彎,或者要爬坡,就必須有人幫忙推,否則的話,之前的固定方式還是不夠用。
但這已經足夠了。
李儉和陳濤卸下了扛蛇皮袋的負擔,兩人只需要拉著行李箱的同時,一個人在前面拉簡易板車,一個人在後面準備推。黃承志和胡志嘉在兩旁扶著,大家便又能行進。
“現在我們不需要扛蛇皮袋了,書包還是我們自己來背。”
李儉四人搗鼓一番,對當前的運輸狀況極其滿意,也消磨了不少時間,終於等來各樓代表選定完畢,病弱學生集體上車,他們的物資在車後拖著。
“接下來分發本次路途中的食物,請各位同學稍安勿躁,準備好容器,等待食物發放。”
……
推著板車計程車兵走到501和502的結合體附近,像詢問前頭的學生一樣:“你們一共幾個人,幾個寢室?”
“我們是兩個寢室,六個人。”
“都在這裡嗎?”
“都在這裡。”
“這是你們撤離途中的食物,每餐只能切指頭那麼大的一塊,用水泡開。記住,不要切多,餅乾會變得很大。”士兵將一塊包裝在啞光塑膠紙內的“磚頭”交給錢冠希,推著板車向別處走。
“那麼飲水呢?飲水?”
“後面會有安排。”
隨著“營長”用喇叭發出啟程口令,戰士們和倖存者們都動了起來,向著錢安市進發。
……
戰士們並沒有像一些小說中寫的那樣,在倖存者隊伍近處貼身保護,形成一個繞著倖存者隊伍的圈。
實際上那也不現實。倖存者隊伍拉成一長條,三千號人拖著行李前行,光是從頭到尾就有兩千米長。一個營能有多少人?
他們散出大量偵察無人機和武裝無人機,在保持制空權的同時,也把各個戰士安排到可以掌控局勢的地方。
除了醫生,與倖存者隊伍一同前行的救援部隊只有十餘人,而且他們都在隊伍前列,李儉看不到他們。
由於倖存者隊伍的前後順序按照寢室樓編號排序,而在同一寢室樓的佇列中,又按樓層和寢室編號排序,李儉等人實際上走在隊伍偏後的位置。
好在不是尾巴。
如果走在尾巴上,李儉還真有些擔心,自己和兄弟們會不會在長途跋涉中掉隊——不談因為缺乏體力而掉隊的情況,如果發生意外,尾巴是最容易掉隊的。
與他們相近的位置,前面走著四樓的同學,身旁三四米處則是502寢室的兄弟,再旁側則是503和504的同學。
身後嘛,身後是六樓的隊伍。只要李儉轉頭,四米開外就是拉著倆拉桿箱的孫超傑。
為了保持聯絡,救援部隊將幾個對講機交給樓學生代表,又發了幾包無線耳機,讓樓學生代表分別發給樓層代表和寢室代表。
黃承志此刻就把耳機掛在脖子上。原則上說,他應該時刻佩戴耳機,但由於身為樓層代表的錢冠希就在旁邊,傳達資訊不論是用無線電還是直接用喊的,效果都一樣,他就不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