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熟悉的,或是不熟悉的,見面之時,只要兩人寒暄,開口就是一句爺,與晚輩對長輩的稱呼不同的是,這聲爺有一個字首,加上了對方的姓。
知微見著!
當“爺”氾濫之時,也意味著這個社會充滿著奴性,再無尊嚴可言。
清朝處處都有“爺”文化,朝堂上有萬歲爺、王爺等等,普通百姓和商賈之間,有李爺、張爺、賈爺......
當到處都是爺之時,又何嘗不是遍地皆孫子?
所以,滿人的入主中原,是災難性的,影響是深遠的。
明朝滅亡之時,有許多的官員和百姓寧折不彎,即便是人頭滾滾,血流成河,漢人依舊堅持著一個信念,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即便改變了大勢所趨,也會逃離這片疆土,脫離清廷的統治範圍,不僅是為了生活,更是身體裡的那份骨氣使然!
當這個信念被摧毀之時,留下的那些漢人都是軟骨頭,還有什麼硬氣可言?
自然而然地,那股血性也隨之被磨滅。
所以,清朝滅亡之時,沒有人留戀,更沒有人為他以身殉國,漢奸的層出不窮,愛國的信念薄弱,就是滿人奴性文化荼毒的結果,那場漢人災難的延續。
作為一名歷史學家,賈亦韜就非常認同這個觀點!
什麼康乾盛世?
那不過是一塊遮羞布,想要掩蓋滿清所帶來的災難,為滿清皇帝歌功頌德而已。
此刻,賈亦韜正在發呆,不斷的想著這些事情,心裡很是沉重,那種對明朝的認同感愈發的強烈,不管明朝的皇帝如何的昏庸無能,但他們都秉持著一條祖訓。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還有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
這一條條資訊都彰顯著屬於大明王朝的骨氣與血性,也成為了一個無形的桎梏,即便李自成打到了京城,主動講和,並願意抵禦清軍,崇禎皇帝也不願意答應的一大誘因,左右著他的決定。
自縊於萬歲山(煤山)之時,蓬頭垢面,一塊綢緞顏面,足以說明朱由檢信鬼神,害怕答應了李自成的要求,無顏見九泉之下的列祖列祖。
“啟稟皇上,錦衣衛在真定府的密探飛鴿傳書,送來訊息,秦將軍已經到了真定府的地面,若無意外的話,按照他們的行軍速度,騎兵下午就能到京城。”
賈亦韜從失神中清醒過來,聽著洛養性的講話,頓時就反映了過來,滿面的興奮之色,連忙說道:“好好...通知禮部,立即準備一下,朕要出城十里,親自接秦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