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
太祖曾經說過,團結所有能團結的力量,打擊那些不可能團結在身邊的敵人。
華山玄真觀的這些道人,大部分姓杜,都是皇族出身,其中有一位甚至是杜睿的親叔叔,皇帝杜臻的同母兄弟,最小的弟弟。
十幾年前,宮變那一夜,這一位也受到了宮變的波及。
他並非皇帝的打擊物件,只是,他的身份太過尷尬,難免會受到皇帝的猜忌,所以,那一夜之後,當皇帝杜臻登上了皇位,父親宣宗杜懷不得不變成太上皇退居深宮,他出了長安城,進入萬年縣的玄真觀,在那裡正式宣佈出家,三個月後,他便成了華山玄真觀的一份子,人稱青葉道人。
也有人稱呼他,杜青葉。
杜睿在人群中見了這青葉道人,對方對他的態度很疏離,比起其他道人來說,更和他保持距離。
其實,他是不知道這位小叔的,聶遠在一旁小聲提醒了他。
聶遠也是玄真觀出身的弟子,他的師傅未出家前也姓杜,所以,他對玄真觀內的那些杜家人的來歷一清二楚,隨同杜睿上山的時候,也有小心翼翼地做著介紹。
這些人,遠離長安城的政治中心,然而,這種遠離卻並非真正出家四大皆空一般的遠離,而是有著藕斷絲連般的聯絡,他們依舊向長安城伸出了觸角。
萬年縣那座玄真觀便是證據。
若非對長安還抱著某種期待,又怎會在長安城外修建這麼一座下院。
大明宮的那一位對華山玄真觀的態度非常清楚,一方面是需要,一方面卻是提防。
首先,杜氏皇族是一體,這江山必須姓杜,這一點,兩者是相輔相成的,雙方都達成了共識,所以,當初天后臨朝,河北叛亂,華山派也都站在了杜氏皇族這一邊。
同樣的,朝廷對華山的態度和其他武林宗派又不同。
不管是泰山玉皇頂還是武當,衡山派之類的宗門,朝廷採取的都是壓制為主,唯有對華山派,採取的扶持態度,在華山方圓千里的地界,並無任何一個大的世家門閥存在,都是一些不入流的家族,而這些家族也都和華山派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華山縣的縣令雖然來自長安城,採取的卻是無為而值得態度,一切政務和民事都交給了身為縣丞的副手,而這位縣丞出自本地,出身華山。
之所以提防,這是因為那些道人並非真正的世外高人。
這其中,有些道人是野心家,他們不甘被驅逐出權力中心,不甘於就這樣再山上渡過一生,他們有著自己的政治述求,最重要的是,他們為此做了一些什麼。
這些行為有一些對大明宮的當權者是有害的。
歷史上,曾經有華山玄真觀的道人和某些世家門閥勾連,透過一些世家門閥和江湖幫派的聯盟,在他們的支援下想要反動政變,返回大明宮。
那還是高宗朝的事情。
那一位道人是高宗的兄長,曾經的魏王杜泰,當初被太宗稱之為最像自己的皇子。
這位皇子不知道因為什麼得罪了太宗,被太宗勒令出家,不得不在壯年的時候批發入山,進入華山玄真觀當了道人,太宗在聖旨中明白無誤地要讓他靜思己過,清心寡慾。
在太宗駕崩之前,這一位一直呆在蓮花峰上,不出玄真觀半步。
太宗駕崩後沒多久,已經成為宗師級武者的他也就下了華山,雲遊天下,三年後,來到了長安城外,成為了玄真下院的院主。
對於這個兄長,高宗的態度很微妙。
小時候,他經常跟在這個兄長的背後玩鬧,當初,他性格孱弱,身體也不算好,經常會被其他那些兄弟無視或者欺負,唯有這位兄長從未那樣做,而是站在他這一邊,每一次都會替他出頭。
對此,高宗記在心中。
他是一個多情多義的人,若不然,天后也不會有著出頭的機會。
天后真正確定了自己的地位,便是因為這件事。
當時,她和偽裝後進入朝堂的杜唐一起,在最關鍵的時刻,阻止了杜泰的叛亂,保住了高宗的皇位。
這件事在史書上只是寥寥幾筆,看上去很是平常,實際上,那場政變非常驚險,只差一步便能成功。
有著這些前塵往事,大明宮對華山派的態度變成這樣也就不足為奇。
杜睿自己心裡清楚,他其實是被排斥在皇權繼承人之外的,不怕他現在被封王,如果真的有意讓他繼承皇位,也就不會讓他在這個年齡出鎮邯鄲,擔任什麼靖邊軍節度使。
看上去,能夠出鎮一方,掌握軍權。
退可以割據一方,進可以逐鹿天下!
只是,這不過是看上去很美的海市唇樓……如果,他真的是那個才擺脫痴呆狀況的小皇子的話,此去河北,要想讓那一群驕兵悍將聽從自己的號令,不過是痴人說夢。
此行,絕對不平安!
哪怕身為皇子,也有可能會丟了老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