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如果n1型機器人真要能達到之前研發基地給有為的那一系列標準,多重視都不為過。畢竟那可是改天換地的產品。
……
龐大的地下實驗室測試基地,一個通體泛著銀色金屬光澤的機器人尤其奪目。
機器人大概有兩點五米高,周身泛著銀色的光澤。
說是人型機器人,但也就是跟人的體型相似,頭部是方形的,人類額頭的位置,還有一個長形的開孔,四肢也跟人類不太一樣,這款機器人擁有四根機械臂,左右各兩根。
除了跟人類一樣的肩膀處有兩根機械臂外,在它的腰部,還有兩根較短的機械臂。多出來的兩根機械臂,也意味著能完成更多更復雜的工程任務。此刻,在接到命令之後,這款機器人也有條不紊的動了起來。
先是最基本的建設任務,只見機器人先來到堆積的材料前,開始清理雜亂的材料,只用了十幾分鍾,堆疊的各種木料跟鋼筋便被機器人分門別類的清理完成,整個整理過程甚至能用賞心悅目來形容。
“這看上去只是最簡單的工作,但實際上能做到這一點很難,重要的是這種身體協調能力跟關節的靈巧度,這些需要軟硬體的配合,尤其是運動演算法的配合。除此之外,還有對指令的理解能力。
比如整理看似是個簡單的單詞,可能五歲的小朋友都能明白整理的意思。但如何整理,整理到什麼程度算是完成了任務,卻是一個非常主觀的概念。甚至每個人的概念都不一樣。如何讓機器人理解整理的標準,就是一個難度很大的學習過程。
不過您現在能看到,我們的機器人不管是理解能力還是運動協調能力都是很強的。它不但能獨立理解並完成這些指令,如果給它更詳細的指令,比如輸入一個建築圖紙,它甚至能完成更具體的建設事宜。
它的結構跟表層電鍍層,都是使用特殊的保護材料。能夠受得起太空輻射,能保證在經受得起兩百度的溫差,被核心保護的驅動層,能在200度的低溫下持續工作十三個小時。如果未來我們的核電微型化技術繼續發展,讓其搭載上核電供能系統,連續工作時間將能按年計算。”
大型場地外,換上一身白色制服的寧孑正在向身邊的老人介紹著這款基地最新的成果。
三月則站在寧孑的腳邊,瞪大了兩隻小貓眼,觀賞者下方頭方腦的機器人在那裡不知疲憊的工作。
事實證明解決了其運動平衡這些問題後,這些機器人能爆發出遠超人類的工作能力。
“嗯,不錯,不錯,所以這款機器人設計出來主要是替代人工進行工程建設?尤其是外太空的工程建設?”老人點著頭問了句。
“只是一方面,n1型機器人其實是款通用型機器人,它用來做什麼,主要是看機械臂配備什麼樣的工具。它的四條機械臂最多能嵌入157樣不同的工具,人工用於建設,它將是最可靠的工程建設人員,我們經過測試,它只用了67小時39分便能按照設計圖,建設一棟大概一百平方的小型木質結構的房屋。
但它同時還是一個移動的科研平臺,可以替代人類做一些高危的實驗室性質工作。比如高危地質勘探,深井採集,潛水勘探等等工作都能勝任。同時還能替代人類在化工領域進行各項試驗,尤其是在生化環材領域替代人類進行各類重複性試驗也更為高效跟準確。
基地已經在幾個重點實驗室普及了這種n1sdp實驗型機器人,並在我們的研究人員輔助下共同完成了諸如蛋白質合成,基因編輯,催化劑合成、測試,新材料製備,基因測序研究等多種不同型別的試驗。
同時我們也已經在跟華夏核工業集團旗下的地質研究所合作,勘探型機器人已經跟他們的工程師一起被派往華夏無人區進行地質勘探任務,不過目前反饋資料還不太夠,實地的勘探作業需要解決更多的問題,尤其是在複雜地形情況下,機器人的平衡演算法也更為複雜。”
寧孑一邊介紹一邊開啟了觀看臺的大螢幕,開始播放n1型機器人作為科研平臺的操作影片記錄。影片中差不多跟面前差不多的機器人正在實驗室環境下完成各種精度頗高的試驗工作。
必須得承認,機械臂的穩定性是人類無法比擬的。
尤其是各種對精度要求極高的操作,在多個高畫質跟微距攝像頭的捕捉下,讓這些機器人的試驗過程充斥著美感。
“幼,這還真是通用型機器人啊!好像幹什麼都可以。”老人看著影片中記錄的畫面,笑了,點評了句。
寧孑聳了聳肩,道:“理論上的確如此,不過配套演算法的適配是個大麻煩。我們為n1型機器人專門設計了一個龐大的資料庫來進行適應性演算法的選擇,目前的缺陷就在於每次切換演算法都涉及到資料的高質量傳輸問題。另一方面,n1型機器人的協同能力還需要適配做不到完全的自動化。”
“你的意思是?”
“機器人的可靠性尤其是安全冗餘設計還有待最佳化跟升級。尤其是如果要給這款機器人搭載武器的話,還要豐富相應的演算法。”
“哈哈哈,你的意思是我們的n1型機器人未來還要出現在閱兵式上?”
“嗯,起碼目前來說,如果組建一支新的工程部隊,我覺得n1型機器人絕對是最好的選擇。因為資料庫裡有極為豐富的相應演算法。尤其是等到華夏核工業集團地質研究所給我們足夠的反饋資料之後,我們會對其野外複雜環境下的工作演算法做進一步升級。”
“哦,那現在這款機器人的產量如何?”
“如果幾個工業集團能儘快達成協議的話,應該能在半年內達到月組裝三百具n1型機器人的能力。不過要讓產能進一步擴大,就需要引入更多的合作伙伴了。目前主要受限於關節處上百個高精度零件的產量。不過我們還有一種簡化版的設計,可以投入到高精度零件生產中,如果一切順利的話,預計一年後月產量就能翻倍。”
“哦?為什麼還沒能達成協議?”
寧孑看了眼老人,想了想,還是解釋道:“主要是因為一些配套的問題。簡單來說都想根據自己的配套標準來,n1型機器人本身動力儲備能力不強,這就導致有續航問題,另外針對外太空的運載需要一系列配套的標準化載具,到是有現成的最佳化方案,但如果量產的話,雖然實現的功能不同,但各種外設必須要統一的標準。
確定了用誰家的標準,才能大面積的鋪設相關生產線,而且也許能在未來幾年內為誰家節省出上千億的額外利潤。所以大家都在爭,作為試驗基地他們都是我們的合作方,我們也不好強勢的規定用誰家的,更不好直接規定一個新標準,因為那樣會浪費更多資源,所以只能等著他們爭出一個可行的方案來。”
“哦,那的確挺難辦的。”老人點了點頭,隨後又問道:“還有其他麻煩嗎?”
“麻煩事情其實還很多,不過技術方面的困難已經克服得差不多了。我們基地裡現在已經有一條產線,不過暫時只能滿足試驗型機器人。對了,您來都來了,不如再去看看另一個好東西的研發進度。”
“還有好東西?”
“是不是好東西,您去看了就知道了。”寧孑笑著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