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將原本黑白分明的棋子分開多少次,最後棋罐裡的棋子永遠是黑白各一半。
真的,得出這個結論之後,寧孑便全身心地將所有精力都投入到關於微觀世界的研究中去了,哪還想得起來他還要在全校師生面前作為新生代表發言這件事?
於是便出現了,直到要用發言稿最後一小時的時候,寧孑才看到印表機裡那篇發言稿這件事。
其實按照正常的流程,新生代表發言的發言稿是要先交給輔導員過目的,甚至還會給更高層的人過目稽核,透過之後才能再大會上宣讀。
但寧孑的情況不太一樣。
到不是沒有輔導員,實際上雖然新開辦的數學系只有寧孑一個人,但人員安排還是很齊整的,當然也包括了輔導員一職。
寧孑的輔導員叫宋季然,盧正月在清華時手下的博士生之一。
即便盧正月一定要來體大任教職,但手底下的學生卻沒有願意換導師的。
這的確可以理解。
別說一般讀博的學生本就不希望上到一半,突然換個導師,更別提自家導師還是老牌院士,資源雄厚,不管到哪裡都會被高看一眼。當然更重要的是,即便是華清也得給這位老院士面子。
雖然盧正月到了體大,他的學生們也依然跟著他,但未來畢業的時候還是回華清答辯,拿華清的畢業證。等到了開學的日子,體大本來是安排了另一個未來打算走行政序列的本校研究生做數學系大一的輔導員。
但盧正月來了之後推薦了自己的學生,陳永剛自然也得給老院士個面子。
畢竟盧正月不止是人過來了,他手底下拿的七個專案也帶過來了,未來出了成果都可以署燕北體大的名字,而且還不用掛燕北大學的名字在前面。
作為校長當然怎麼重視都不為過。
畢竟陳永剛已經決定了,在他的任內,怎麼也得把體大的數學系建設成為國內排名前三的專業。如果有可能的話,能拿第一他也不會客氣。
有了這個雄心壯志,讓一位院士的學生做數學系輔導員也顯得對這個專業更為重視。這種想法也不能說是錯的,但在數學系只有寧孑一個學生的時候,這種安排其實很值得商榷。
事情是這樣的。
確定了成為輔導員之後,即便班上今年只有一個學生,但宋季然還是先來跟寧孑交談過一回。
畢竟要表現出關心學生的姿態。
當然宋季然本身也對寧孑極感興趣。
畢竟能在《數學年刊》上發表論文的本科生,目前來說華夏只有寧孑一個人。
論文直接解決了NS方程這種級別數學難題,全世界也只有寧孑一個人。
宋季然很清楚,哪怕以他現在的水平,還有盧正月院士的推薦信,想要在《數學年刊》上發一篇論文都不是簡單的事情,甚至可以說有些痴心妄想。所以他真不敢想象寧孑是怎麼辦到的。
這已經不止是實力的問題了。
一個純粹的學術新人,背後沒有研究實力強大的單位依託,頂刊編輯估計壓根看都不看直接拒絕才是正理。畢竟大家都很忙的,誰特麼會選擇從屎裡淘金?
這話說得不好聽,卻是正兒八經的事實。
大企業的HR招人還會直接透過院校知名度來篩選呢。雖然可能埋沒人才,但卻能極大的提高工作效率,減少沉沒成本,總體算下來肯定還是划得來的。
所以在宋季然看來寧孑有的不止是實力,還有大氣運。
這個判斷顯然沒錯。
然後很顯然的,第一次見面,兩人隨便聊了些關於數學方面的問題,宋季然便被徹底征服了。
宋季然的博士論題研究選題是正定第一Cher
類的複流形上KahlerEi
stei
度量向的研究。
華清數學博士的選題肯定不會太簡單。
事實上這個選題也跟寧孑目前發表的研究成果其實沒什麼關係。所以第一次跟寧孑見面,其實他也沒想著跟寧孑探討太多學術方面的問題。
但讓他萬萬沒想到的是,寧孑得知他的選題跟近期研究的難點之後,隨口舉了幾個關於Fa
oKE流形的例子,竟讓他有種醍醐灌頂的感覺。
於是宋季然便淪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