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什麼,我就是再叫你一聲。”
“晚安。”
……
隨著大明永昌侯藍玉來到西安。
整個大明的都開始龜縮戰線,養起身來。
燕雲和晉代之地,全都修建長城關隘,並且只開了固定的幾個集市可以和蒙古貿易,再加上大明對西安的通敵回商進行了清理,來往的商旅逐漸少了。
可是,漠北和漠南諸部,蒙古部落日益增長的茶葉,鹽巴,絲綢等需求,和少量的商隊,不斷增長的價格越來越不匹配,這開始逼迫蒙古部落們互相戰鬥,搶奪靠近長城的草場地盤,以便更加方便獲得茶葉和大黃。
這有個專業術語。
壟斷貿易。
因為北方諸部落,根本離不開大明的各種手工業品和農產品,尤其是茶葉,蒙古部落在經過上百年的富裕日子,一下在草原上吃沙子,這誰受得了。
而且,可以不打打殺殺,就正常交易買到各種茶葉大黃絲綢鹽巴,誰願意提著腦袋去砍殺呢?
何況,現如今的大明正是開國戰力巔峰最勐的時候,打也打不過……
草原上緊缺糧食,有很多習慣吃高粱,小米和青稞,麥子的蒙古部落,索性直接投降大明,被在發放路費後,由沿途的驛站逐一安置,全都分去了雲南和貴州等地,還有甘肅一些地方,戍邊屯田,也種植如孜然,香豆,苜蓿等作物,尤其是為大明的邊軍種植苜蓿,大明衛所以後會在收割季節按時前來,以大明寶鈔收購。
堅挺的大明寶鈔,強橫的軍事實力,是大明能夠安穩養生三年的基礎。
能戰,方能止戰。
手中有劍,但是不夠利,等我將這把劍磨的更利一些了,那時候不管是經濟還是軍事上,大明對北元,察合臺,高麗等都是碾壓態勢。
甚至給大明十年勤修內政,解決三個問題,領土基本盤,中央集權,收取賦稅,足以橫掃此時的整個東西亞。
耐寒的抗旱水稻稻種,被大明從高麗引入,而從欽察汗國那邊購買的黑麥種子,也被購入,北方衛所開始實驗各種耐寒耐種的食物,改良衛所士兵的口糧。
南方衛所開始在大規模開始種植木薯,只是成材尚需時間,還得一兩年才可支援北方衛所。
有藍玉坐鎮,陝甘的衛所官兵,也能吃到燕雲之地衛所們標配的江淮和雲南運來的折耳根幹,此物可以替代一些茶葉的作用,通便消食,還有各種薄荷葉,藿香葉,此時的大明因為天氣漸漸炎熱,北方的降雨量少了,乾草柴火不那麼夠用,火油配備不足,所以折耳根幹還有薄荷葉這類東西飽受邊關衛所兵歡迎,順帶著都暢銷到了蒙古部落……
這些東西在這個時空的雲貴川,還有江淮山區,一找一大把,很多蠻民夷民,就去採摘此物,賣給大明的南方衛所,再由驛站的商隊帶到北方。
百姓們有了經濟來源,蠻民和夷民也學會了使用大明的寶鈔,學會了漢語,學會了識漢字……
而西安發生的大事,遠遠不止這一點。
第一是朱標在離開西安之前,下旨宣佈改西安為長安,封鎮西京。
朱標本來就帶著大明的玉璽,算是代替朱元章在北方行使天子權力,而且此事也是早有預兆,不然作為帝國第三代中戰功最彪炳的藍玉也不會被派來西安。
長安,本是西安古稱。
如今大明重歸長安之名,乃是希望能夠對西陲長治久安的,也有重現漢唐光輝之意。
第二件,就是大明廣派探子,再請番僧喇嘛,說書人,商隊,在青湟,吐蕃,以及漠北宣傳大明即將開科舉和武舉,歡迎他們前來參考,尤其是前元的那些讀書人。
無論中華,蒙古,色目之人。
但遵中華習俗,遵中國製度,皆可授官。
當年,洪武皇帝在平定天下之初,雖說前期喊出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但後面為了拉攏大量的漢化蒙古貴族,如李思齊,王保保這種,也專門下詔,對於遵循中華習俗,遵中國製度的,都視為華夏民族,一視同仁。
這在當時的北方影響很大,很大程度上加快了北方的統一大業。
因為這是一種法理支援,就和大明在收復雲南之後,朱元章馬上命令李善長招人編撰《雲南志一樣。
如今,文物科舉也不避諱少民,這是極大的心胸,甚至可以說,比大元還廣闊。
人人都誇讚,洪武皇帝朱元章有聖人心胸。
另一項影響深遠的政策,就是公開勸降如今北元的皇帝天元皇帝,還有前元那些王宮貴胃,以及當年跟著元順帝跑去北方大漠的那些北方漢族大地主們,快回來吧,大明全都發放安家費用,有才能且沒有大過錯的,選擇優秀的一律原品錄用,但是要分配到雲貴川或者廣西等地做三年土官兒,之後回戶部統一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