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十七,燕王朱棣大壽。
再加上北平即將改封為北京,成為大明帝國三京之一,北平城處處都是熙熙攘攘,熱鬧非凡。
新規劃的北京城,比起元大都更大,將城池擴建的更遠。
因為徵召修建城池,都給工錢,所以北平許多百姓自發參與修建,捎帶著周圍的經濟也被帶動起來。
石景山。
此地比起城池中的熱鬧,多了一分孤寂。
各地的城池,死人多從西門走,送上西天,因此地在西門外,古人有上西天的說法,所以歷來這邊是墳塋。
而這石景山,在元時因為亂葬崗太多,又因傳說這裡風水好,佛家在此地埋了佛教八寶,逐漸興隆,元朝的僧人,修建了崇國寺,祭奠此地亡魂。
佛寺,白日奉人,夜間祭鬼。
朱雄英身穿大鰲,站在山頭,詢問身後的姚廣孝:“姚指揮,這裡就是八寶山?”
姚廣孝雙手合十,點頭稱是。
朱雄英左右看了看,眯眼張開手,呢喃道:“風已經有冬天的味道了……”
身邊隨侍的周寬和鄭和,都是眉頭一皺。
朱雄英極不喜歡冬天。
只因他生母常氏,是冬天病逝。
收回手來,朱雄英淡笑道:“此地倒是不錯,據說從西晉就有高僧在此地埋下佛家八寶,故名八寶山?”
姚廣孝點點頭。
他淡笑道:“此地不僅自西晉就有佛塔,元時此地有僧人建崇國寺,據說戰國燕國時期,此地便有達官貴人修建墳塋。”
朱雄英嗯了一聲。
他指了指山腳和遠處的北平城牆,道:“此山甚好,可以作為我大明英雄紀念碑所在。”
“父皇當年曾說,天出聖人於大漠入主中華,可是那漠北蒙古人,屠戮我漢家子民甚多,我大明光復華夏,重振紀綱,救濟斯民,需得立碑文祭奠為華夏統一死去的英雄子民。”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世人知文天祥的,除了我輩讀書人,鄉民知之甚少,我想要大明的百姓人人知道,有個叫文天祥的大官兒,雖被俘,縱然元世祖忽必烈親自招降,仍舊不降,名節垂於竹帛也。”
朱雄英眼神閃爍,北地的百姓,尤其是幽雲之地的百姓,其實民風淳樸,北方常年戰爭,老百姓的憂患意識比較強,生活樸素,作風務實。
而且北人也多崇信英雄。
就連元順帝等蒙古人,也給為大元殉節的讀書人立碑文。
我大明,自然不能忘記,為大明建立,為了光復華夏大業,流血犧牲的英雄們。
朱雄英揹負雙手,感慨道:“不僅要對我大明的英雄們,大書特書,那些為了大明光復華夏死去的普通人,也要立碑祭祀,尊為烈士。”
“有名者,立其名,子嗣家庭,悉由朝廷奉養。”
“無名者,就尊為無名烈士。”
“我要在此地,立十萬碑文,願我大明甲士,人人知曉為何而死,人人知為何而生。”
“武舉將開,我北平講武堂的學子,開學第一課,就是來這八寶山,瞻仰我大明英雄紀念碑,貢院世子也相同,文人知為我大明之崛起而讀書,武人知為我大明之和平而習武。”
姚廣孝也是有些激動,重重地點點頭。
周寬望著朱雄英,心中又想起自己那個小子,他們孝陵衛的指揮,歷來姓梅,但是孝陵衛裡的老卒多是當年跟隨朱元璋的鳳陽周李二姓良家子,還有許多跟隨大明打天下的老卒,如今見到皇長孫朱雄英這般重視武人,一時心中心潮澎湃。
又想起自己家那不爭氣的兒子,因為孝陵衛考核沒過,不得繼承孝陵衛軍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