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上,蘇軾和蘇澈的官途之路並沒有眼下這麼順利。
嘉佑二年,蘇軾和蘇澈登科及第之後,並沒有留在京城等候吏部的派官,而是馬不停蹄地趕回老家眉州,因為他們的母親程氏去世了。
有宋一朝,凡是父母去世,官員一般都是要丁憂三年,蘇軾和蘇澈正是意氣風發之時,卻遭遇此事,不得不說也是天意難為啊!
等到嘉佑四年九月,蘇軾和蘇澈守孝之期滿後,二人方才離開眉州老家,於次年二月抵達京城。三月,經過吏部篩選,蘇軾被授予河南府福昌縣主簿,蘇轍被授予河南府澠(an)池縣主簿。
但是蘇家兩兄弟沒有前去赴任,當然不是因為嫌棄官職小,而是因為朝廷在明年要舉行一屆制舉,歐陽修知道後,便同天章閣侍制楊畋,一同舉薦了蘇家兩兄弟參加這場意義非凡的考試。
與貢舉不同,制舉大約起源於唐太宗貞觀年間,是朝廷選拔特殊人才而設立的特殊考試。
唐朝門閥勢力還是很大的,所以有唐一朝制舉非常興盛,但到了宋朝,由於科舉制的不斷規劃,作為補充的機制,制舉的規模就越來越小了。
同貢舉相比,其一,制舉的舉辦時間不固定,貢舉在宋仁宗登基以後,基本上是兩年一屆,而制舉需要皇帝下詔才可進行。
其二,對應試者有身份限制,制舉面向全天下計程車子,而貢舉僅限官員報名,而且必須有至少兩位大臣的推薦才行,就好比現在的保送在職研究生。
其三,錄取的比例很低,宋朝的科舉考試,動輒錄取上千人,而反觀制舉呢?可是說完全是另一個極端。終兩宋之世,只舉行過22次制舉,而錄取的人數只有區區41人。
不過既然是為了選拔特殊人才,那麼自然還是物以稀為貴的好。
宋朝的官員很多,所以參加制舉的也很多,為了確保極高的淘汰率,制舉的流程可以說是能夠虐死人。
考生需要過三關,第一關稱為“進卷,”考生需要上交五十篇策論,沒錯是五十篇,不是一篇兩篇,而後交由兩制官員包括翰林學士和中書舍人負責評分。
一篇寫的好不行,兩篇三篇也不行,而是要五十篇寫的全都好,文辭足夠優美,邏輯夠清晰,能夠拿到“次優”及以上的分數,方可進入第二關。
第二關稱為“閣試”,因為考試地點設在秘閣而得名,屬於制舉的初試環節,考試內容是寫六篇試論,每篇五百字以上,要求一天之內完成。
主題考察經史的內容,重點考察考生的涉獵是否廣泛,當時計程車子普遍認為這一關是難度最高的,因為進卷的五十篇策論可以提前寫,反覆修改。唯獨閣試及其難,經史浩如煙海,鬼知道題目從哪一本書裡面出,而且一天之內要寫六篇,所以這不是考試,簡直就是煉獄。
本屆制舉的科目是“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顧名思義,就是想選拔有見識有膽魄的飽學之士。
蘇軾和蘇澈對這方面恰恰是極為擅長的,所以兩兄弟順利的透過了前兩關,上百名官員參加考試,最終透過第二關的只有四人。
嘉佑六年八月,第三場考試“御試”在崇政殿如期舉行。
宋仁宗親自出了一道題目,即“朕德有所未至,教有所未孚,弊政尚多”簡而言之,說來說去還是三冗問題。
蘇軾認為其根源在於遼和西夏,再者就是後宮。
遼國和西夏兵鋒正強,宋朝幹不過人家,所以這方面沒有作為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後宮是可以加以控制的。
宋仁宗後期為了生兒子,後宮的開支很大,蘇軾認為後宮之費不下一敵國,所以當務之急就是先拿後宮開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