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就是“軍冗而未練”,蘇軾認為冗兵的根源在於“將不足恃”,能力不夠,就拿人數來湊,長此以往豈能不冗。
至於冗官,蘇軾認為朝廷應該改革考察官員的方式,使得“才者常用,不才者常閒!”
蘇軾的解答恰到好處,說到了仁宗的心坎裡面。
但這次科舉最大的看點不是蘇軾反而是寡言鮮語,素有敬心的蘇轍。
一樣的策問,血氣方剛的蘇轍完全不按套路出牌,開篇就說宋仁宗這些話是“有其言耳,未有其實”,也就是說宋仁宗你這話說得一點誠意都沒有。
緊接著,蘇澈將宋仁宗給狠狠的批了一頓,指責他“宮中貴姬至以千數,歌舞飲酒,歡樂失節,坐朝不聞諮謨,便殿無所顧問”,並勸諫宋仁宗千萬不要心存僥倖,自欺欺人,除此之外,蘇轍還連帶著把宰臣、三司使也罵了個遍,正所謂雨露均霑,一個也沒落下。
當蘇轍把這份六千字的答卷交上去的時候,感覺很是酣暢淋漓,但隨即又心生一絲悔意,爽是爽了,可自己的仕途只怕也就此止步了。
俗話說得好,衝動是魔鬼,不容你後悔。
就連蘇轍本人也沒有想到,圍繞他的這一篇答卷,下至閱卷官,上至朝堂重臣,甚至宋仁宗本人也參與到了其中,竟然爭執,糾結了半個多月的時間。
爭論的焦點倒不是如何治這位考生的罪,畢竟因言路獲罪並非大宋朝的慣常作風。
負責初評的是清謹忠實,內剛外和的胡宿,既有淵博的知識,又不乏剛毅的性格,他認為蘇轍應該直接罷黜,為什麼呢?因為蘇轍跑題了。
蘇澈說宋仁宗“宮中貴姬至以千數,歌舞飲酒,歡樂失節”,完全是在胡說八道,事實上,宋仁宗在宮閨生活上面是比較自律的。
蘇轍後來自己也承認,當年之所以這麼寫都是聽信了道聽途說之言。
一個官員如果將道聽途說的事情信以為真的話,那麼從這個角度來看,將其直接黜落,是沒有任何爭議的。
另一位閱卷的官員也是同胡宿一樣的看法,但是到了複試的時候,司馬光認為這位考生“獨有愛君憂國之心,不可不取”。司馬光認為不僅要將他錄取,而且要列為頭名。
範鎮認為頭名有些過,還是以最常見的四等錄取最為妥善,司馬光最終做出了讓步,同意範鎮的意見,但是一根筋的胡宿卻是依然不同意,同司馬光和範鎮爭執不休。
俗話說得好,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蘇軾的這篇文章很快就被傳到朝堂上去,一時間朝堂也是議論紛紛。
鑑於雙方分歧太大,朝廷決定打破常規,重新安排考官進行評叛,最終採納了胡宿的建議,將這名考生黜落,並且交由宋仁宗最終定奪。
宋仁宗拿到後也很是為難,但好在司馬光說了一番肺腑之言,宋仁宗於是對群臣說道:“儘管這篇文章裡有一些道聽途說的不實之辭,但瑕不掩瑜,不應該求全責備,再者說,朕以直言求士,士以直言告朕,進而黜之,天下其謂我何?”
最終宋仁宗一錘定音,結束了這場持續半月之久的爭議。
......
煙花若殤:新書《朕絕不當仁宗》今日開始上傳,歡迎大家前去收藏一波!